汤先生在妻子的帮助下为母亲献上一支康乃馨。西南医院江北院区 供图
母亲节前夕,在康复病房内,曾因颅脑损伤陷入“微小意识状态”的汤先生在妻子的帮助下为母亲献上一支康乃馨,这一小小的动作,让病房里的亲属、医护人员们感动不已。背后凝结的家人两年来不懈的坚守,和现代医学创造的“唤醒奇迹”。
“顶梁柱”遭遇意外陷入“沉睡” 家人伴随左右不离不弃
汤妈妈与儿媳妇不分昼夜陪护其左右。西南医院江北院区 供图
2023年,48岁的汤先生因意外摔伤导致重度颅脑损伤,经过抢救虽然保住了生命,却陷入“微小意识状态”,虽然能够睁开眼睛,却无法回应外界呼唤,仅能依靠鼻饲维持生命。家庭顶梁柱的“沉睡”,让整个家庭陷入阴霾。
汤先生的母亲今年75岁,本是颐养天年的年纪,为了让“幺儿”尽早康复,汤妈妈与儿媳妇不分昼夜陪护其左右,帮助儿子翻身擦洗、按摩肢体、清理排泄物……但无论多疲惫,只要“幺儿”出现一丝一毫好转的迹象,都能让她一扫疲倦开心好几天。
汤妈妈照顾儿子。西南医院江北院区 供图
“无数人都曾经劝我们放弃,但我们依然选择坚持,就算倾其所有我们也要医下去。”汤先生的母亲告诉记者,她和儿媳始终坚信能“唤醒”汤先生,一家人辗转多地寻医,最终带着汤先生来到了西南医院江北院区进行治疗。
两年沉默终被唤醒 一句“妈妈”刺破阴霾
汤先生的妻子与医生交流。西南医院江北院区 供图
西南医院江北院区神经外科执行主任陈图南、张健民团队对汤先生的病情十分重视,及时了解其病史、病情,并对汤先生进行了全方位的身体评估,最终决定为其实施脊髓电刺激(SCS)促醒手术方案。
“该技术能增加脑血流、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尤其适用于外伤性意识障碍患者。”主刀医生陈图南教授介绍,脊髓电刺激术通过微创植入电极,向脊髓特定节段发送电脉冲,激活脑干网状上行系统,如同为大脑装上“生物起搏器”。
汤先生在进行康复训练。西南医院江北院区 供图
2023年9月汤先生接受了手术,医疗团队密切监测汤先生的反应,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促进患者恢复。
“他看电视看到感人的地方他会流泪,遇到熟人来探访,也会笑或者哭。”汤先生的妻子告诉记者,手术之后,汤先生的身体开始有了一些好转,但始终没能开口说话。
2025年春节期间奇迹发生,汤妈妈像往常一样,带着汤先生在医院接受语言能力恢复训练,无论医师与母亲如何引导,汤先生始终无法开口说话,只能勉强转动眼睛看着眼前沧桑的母亲。“幺儿,你说句话嘛,医生和我们这么辛苦,你能感觉得到的话,就说句话嘛!”也许是母爱的感召,时隔两年,汤先生清晰地说出了两个字:“妈妈”。汤先生一声温柔的“妈妈”,如同一道阳光刺透了两年来笼罩在这个家庭头上的阴霾,也标志着他的语言功能进入快速恢复期。
康复效果良好 书写亲情与医学奇迹
西南医院江北院区神经外科执行主任陈图南以及汤先生主治医生王峰与汤先生握手。西南医院江北院区 供图
“意识障碍促醒是医学难题,但家属的信念与黄金治疗期的精准干预缺一不可。”陈图南教授感慨道。目前,汤先生已能简单发声、自主进食、面部表情也日益丰富。汤先生不仅能在情绪激动时哭泣和欢笑,还能在妻子帮助下将康乃馨递给母亲。后期持续接受肢体训练后,未来有望实现部分生活自理。
西南医院江北院区神经外科主任张健民介绍,医院近年来将脊髓电刺激术广泛应用于脑卒中、脊髓损伤等后遗症治疗,2024年完成相关手术30余台,促醒效果国内领先。
爱能创造奇迹,一支康乃馨,一声“妈妈”,不仅解除了长达两年的“沉睡魔咒”,也为千万意识障碍家庭点燃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