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视界快报 > 正文

今日关注:黑臭水体治理 防止“返黑返臭”与“漏网之鱼”

聚焦民生、化解矛盾,促进发展、助力执政,这里是《今日关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重庆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清零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那么,之前已完成整治的水体,现状如何?治理成效是否扎实可靠?是不是还存在新的黑臭水体?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的记者展开了追踪调查。

近期,《今日关注》记者历时10天,走访了巴南、南川、永川、铜梁、开州、长寿、梁平等区县的67处已完成治理的前农村黑臭水体。调查发现,其中64处水质明显改善,水体清澈、无异味,治理效果总体良好。然而,在长寿区渡舟街道天桥村,这里的3处水体却让人有些意外。

记者鹿亚东介绍,这是去年11月份才整治过的农村黑臭水体,现在不到半年的时间,池子里的水又变成了黑臭水体。

去年年底,《今日关注》栏目报道过这几口池塘里绿苔遍布、水体发臭的问题。新闻播出后,长寿区渡舟街道立即组织整治,让这里的水质一度得到改善。这处黑臭水体的治理工作,还在去年11月26日,通过了长寿区生态环境局验收。然而,记者在这次走访中发现,当初曾经下大力气治理的黑臭水体,又恢复了原样。

长寿区渡舟街道天桥村村民:“全部又是绿的,那个池塘的水,绿水你说是好水还是坏水。”

据了解,周边60多户村民的生活污水长期直排入塘,部分村民散养鸭鹅也造成养殖污染。加之池塘淤泥堆积、排水不畅,多重因素叠加,导致这里水体反复黑臭。

天桥村村委会也承认,去年的治理存在短板,没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长寿区渡舟街道天桥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它这个塘它本身就是周围这些生活污水,都全部收集在里面,周围居民又多,它就有点恼火。”

记者:“现在这个水体又臭了,你们报给渡舟街道了吗?”

长寿区渡舟街道天桥村村委会工作人员:“最近没有正式的书面报告。”

村委会工作人员还说,他们在今年7月,就发现这里的水体再次“返黑返臭”。不过,至今还没来得及上报给渡舟街道环保所。渡舟街道环保所工作人员则表示,他们在今年8月,还派人到现场检查过。

长寿区渡舟街道环保所所长兰文彬:“上个月我们去巡查都没有问题,我们办公室有人去看了的,天桥村没有正式报给我们,只有把池塘的水换了,从旁边示范水库抽水过来。”

环保所提出方案是,通过换水来解决问题。但在当地群众看来,如果不把周边60多户农户的排污纳入农村污水改造项目,并实现雨污分流,杜绝污水入塘,哪怕一次又一次换水,始终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长寿区渡舟街道环保所所长兰文彬:“我们和区生态环境局沟通,我们可以申请污水改造,有实施计划就可以批准。”

记者在这次调查走访中还看到,除了个别已经治理过的水体出现“返黑返臭”的情况之外,在个别地区,还存在一些“漏网之鱼”,没能被纳入治理清单当中。比如,同样是在长寿区渡舟街道,这个约300平方米的水塘里,水面遍布水白菜,水体黑臭。而这口水塘并没有出现在长寿区的农村黑臭水体名单上。当地太平村村委会负责人承认,这处黑臭水体已经出现好几个月的时间了,但他们没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整改。

长寿区渡舟街道太平村党支部书记王忠伟:“我们马上及时反映,反映上去喊人马上清理。”

长寿区生态环境局土壤固废管理科科长赵佳:“这个情况我们马上通知街镇,组织我们现场执法人员,去核实一下。”

类似的漏网之鱼,在梁平区大观镇新路村也同样存在。这处山坪塘长期无人管理,塘内水葫芦疯长、水草腐烂,水体黑臭难闻。

梁平区大观镇新路村村民:“看吧这个水臭得很,你看这个水质,你看这个水的质量。”

村民多次反映这一情况。村委会干部虽然到现场查看过,但还是没有引起重视。

梁平区大观镇新路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刚权:“他们没怎么清理,没怎么做,就没有管它了。”

记者:“把没把它当作农村黑臭水体往上面报?”

梁平区大观镇新路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刚权:“这个好像没有。”

也有村民向大观镇政府反映过这一情况。大观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他们虽然收到了村民的情况反映,但一直没有来得及去实地核查,导致这处池塘长期没能得到治理。

梁平区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科工作人员郭静:“我们黑臭水体平时都在给乡镇提醒过,也有发文件,包括群众反映,包括他们发现的,都要及时上报,开展整治。”

记者:“现在他们还没给你们报上来?”

梁平区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保护科工作人员郭静:“没有。”

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标本兼治、长效监管。部分水体“返黑”与“漏报”现象,暴露出基层排查不细、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在治理之后,能否落实定期巡查与水质监测?能否做到发现问题立行立改,确保水质持续稳定达标?这些问题,仍需各方持续关注、压实责任、久久为功。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