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视界快报 > 正文

【今日关注】劳动者港湾现状调查

聚焦民生,化解矛盾;促进发展,助力执政。这里是《今日关注》。近年来,我市已陆续建成一千多座劳动者港湾,免费提供临时休息、乘凉、饮水、充电、热饭等服务,以满足广大户外劳动者的实际需求。入夏以来,户外工作者对降温、休息、补给的需求更加迫切。那么,这些港湾的实际运行情况究竟如何?近日,《今日关注》记者进行了实地调查。

8月的重庆,高温与暴雨交替“上岗”,环卫工人、外卖小哥、快递员、城管执法队员等户外劳动者的坚守,也更为不易。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我市多个劳动者港湾。大部分港湾内,空调、沙发、饮水机、微波炉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部分港湾还临时增配了防暑降温药品、急救箱等,让户外劳动者们“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饭凉能加热”。但在调查中记者也发现,少数劳动者港湾的服务效能仍存在不足。

合川区外卖员:“门关起的,进去不到。”

合川区外卖员:“那个关起的,我们怎么休息嘛。”

在合川区某商圈周边,一些劳动者港湾始终大门紧闭。部分港湾的进出口甚至被广告牌或游摊阻挡,想进去歇脚的外卖员只能“望门兴叹”。

记者:“你们现在有没有地方休息?”

合川区外卖员:“没有。”

合川区外卖员:“我们就只有找个超市、凉快点的地方坐到休息。”


港湾建好了,户外劳动者却进不去。记者调查发现,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在两江新区的这处劳动者港湾,墙上张贴的管理制度明确写着:开放时间为早上8点至晚上8点。但周边的户外劳动者告诉记者,由于管理人员经常不在岗,长期无人开门,能否进去休息全靠运气。

两江新区慈竹路劳动者港湾管理人员:“我们现在没在,没开。”

记者:“但它应该要开放,我看那个上面的时间,不是早上8点到晚上8点吗?”

两江新区慈竹路劳动者港湾管理人员:“这个只是这样写着的。”

管理人员不到岗,墙上的制度便形同虚设。有的港湾未设管理人员,依靠人脸识别或指纹锁来管理。在渝北区松石南路,这处劳动者港湾的密码锁,让一群装修师傅犯了难。

渝北区松石南路劳动者港湾外装修工人:“就开了几天,后面都是走过场的,它这个是清洁工进去歇凉,密码是给他们清洁工的,其他人都进不去。”

按规定,劳动者港湾的服务对象涵盖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外卖小哥、交通警察、城管执法队员等所有户外劳动者以及有需求的社会公众。但记者调查发现,个别港湾成了部分群体的专属休息室,其他户外劳动者常被拒之门外。

沙坪坝区沙坪公园劳动者港湾保安:“不准外人进来这里。”

记者:“不准进来啊?”

沙坪坝区沙坪公园劳动者港湾保安:“嗯。”

记者:“我看外面不是立了一个劳动者港湾的牌子吗?”

沙坪坝区沙坪公园劳动者港湾保安:“不行,这是我们的工作室,是我们休息的。”

记者:“只能给你们休息?”

沙坪坝区沙坪公园劳动者港湾保安:“嗯。”

除了“进不去”,“用不了”是另一个痛点。空调、冰箱、微波炉、饮水机本是港湾的标配。但记者走访发现,部分港湾的设备已无法使用。

渝北区尚品路劳动者港湾环卫工人:“这个空调现在不制冷。”

记者:“可以报修。”

渝北区尚品路劳动者港湾环卫工人:“报了的,他们至少报了两三回,一直没来维修。”

记者:“为什么不来维修?”

渝北区尚品路劳动者港湾环卫工人:“他不来修,你把他咬一口啊。”

江北区阳光海岸劳动者港湾环卫工人:“没有空调,没有电扇,里面热得很。我还是在这里坐一下吧,这里还凉快一些。”

天气炎热,港湾内的空调却无法使用,环卫工人甚至宁愿坐在外面。此外,部分港湾的饮水设备也成了摆设。

两江新区金通大道劳动者港湾环卫工人:“电和水管都没装,几年了,摆起都没用,它那个要用三相电,又要重新安管子,麻烦得很,都没安装了。”

从记者调查情况看,绝大多数劳动者港湾能较好满足户外劳动者需求。少数港湾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类:要么“进不去”,要么“用不了”。采访期间,记者将发现的问题反映给了各地主管部门。相关主管部门均表示,将进一步核实情况,并及时优化、调整。

两江新区城市管理局市容环卫组组长刘杰:“管理上我们就委托了一家服务外包的公司,所以公司在管理上可能有点保守了,但是我们的要求都是严格按照时间来开放,存在问题这个我们肯定也不回避,要加强管理这块。”

记者:“你们之前有没有发现这些现象(问题)的存在?”

渝北区龙溪市政环境卫生管理所副所长周亮:“也发现过的,也提出来的。”

记者:“有没有想过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渝北区龙溪市政环境卫生管理所副所长周亮:“下一步我们来研究这个事情。”

合川区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员:“比如吃饭去了,把钥匙交给谁管理了,走了就关了,下一步把这几个点位的管理负责人,统一来开个会,把政策传达到位。”

劳动者港湾的建设,是一项聚焦户外劳动者需求的民生善举。少数港湾“进不去”、“用不了”的问题,让这份善意打了折扣。希望相关主管部门进一步把管理抓细抓实,让每一座港湾都真正成为户外劳动者的“降温站”、“补给站”,使民生工程真正暖到人们的心坎上。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谭琴 贺宝 谭博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