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CQTV品牌节目 > 重庆新闻联播 > 正文

【山河见证——我们的抗战记忆】传奇沙洲珊瑚坝

今天的《山河见证》,我们走进珊瑚坝。这座被重庆人熟知的江心小岛,80多年前,曾是抗战烽火中“冬建夏拆”的季节性机场,演绎了航空史上的一幕幕传奇。

由江水裹挟泥沙堆积而成的珊瑚坝,最早和“机场” 这一角色联系起来,是在1933年。当时,为了承接成都至重庆的航线,数百名民工仅用50天时间,就在这片长江沙洲上 “抢” 出了一座跑道仅750米的简易机场。1937年抗战爆发后,珊瑚坝机场成为大后方的航空枢纽。

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梅宗庭介绍说:“它(珊瑚坝机场)有军用和民用两个用途,(原)中国航空公司在抗战的时候承担了飞虎队大量的后勤工作,运送军用物资、弹药、燃油这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还在起到民航的交通作用。”

“夏汛淹,冬枯现”,珊瑚坝可以说是全世界最特殊的季节性机场。为了在抗战时期扛起 “重任”,每逢枯水期来临,数万民工奔赴珊瑚坝。他们肩挑背扛、夜以继日,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最短时间内平整场地、铺设跑道。1944年11月21日,这里还上演了世界航空史上的传奇一幕:一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B-29型远程轰炸机,在完成轰炸日军的任务后,从上海返回成都途中因燃料耗尽,迫降在珊瑚坝机场。但由于跑道长度不足,无法起飞。

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梅宗庭说:“因为飞机(B-29轰炸机)很重,所以(飞行员)就把上面的所有不必要的重量全部给清除掉,清除掉了以后又找咱们重庆的市民能出力的就出力,来把跑道给特别地延长了以后,然后飞机重量比较轻,然后就成功地起飞。”

当时,无数重庆市民聚集在长江两岸,欢呼着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80多年过去,珊瑚坝早已褪去战时的喧嚣,这里没有机场标识,没有纪念碑,却以最沉默的方式,铭记着重庆人 “冬建夏拆” 守护蓝天的坚韧,也见证着那段全民抗战的壮烈史诗。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伏毅 秦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