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生、化解矛盾,促进发展、助力执政,这里是《今日关注》。投资数百万元建设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使用没多久就成了摆设,面对泵站损坏、污水泄漏的情况,当地相关部门却显得有些无能为力。今年7月9日,《今日关注》报道了彭水县保家镇存在的这一情况。一个多月过去了,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吗?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困局有破解之法吗?来看《关注 · 回音》。
8月下旬,记者再次来到彭水县保家镇溪口村和大河坝村,之前“停摆”的5个污水处理泵站都已重新“上岗”,污水管网也进行了更换。看到房前屋后的变化,村民陈川不再是愁容满面。
彭水县保家镇溪口村村民陈川:“把这些污水管该改的改了,设备该换的都换了,现在就没有污水出来了,这些设备发挥了本来应有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管理污水处理泵站,维护单位还对相关设备进行了升级,可以根据污水池中的水位变化自动启停 水泵。
“现在维护就是一个远程监控和远程操作,不需要人每天都在这里来看。”污水处理设备维护公司负责人贺志耀介绍,“这个是液位计显示的液位数值,1.6米的时候自动启动,0.8米的时候就自动停泵,假如一台泵抽不赢的情况下,1.8米的时候两台泵同时启动。”
一位彭水县保家镇大河坝村村民告诉记者:“有点污水就抽走了,现在这里不冒污水出来了,对下面河流都没污染了,我们住在附近也舒心了。”
上次新闻播出后,彭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开展现场调研,并召开专题会议,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中的“监管缺位、响应滞后、资金掣肘”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整改。
彭水县保家镇环保办负责人李大波:“上次新闻中,暴露出我镇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方面存在资金不足 、人员不够专业等问题,我们也对工作作风进行了反思,老百姓的事无小事,要急群众所急,不能拖、等、靠,要让惠民措施真正惠民。”
为扭转当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重建轻管”的局面,彭水县正在探索构建“机制化监管、专业化抢修、规范化验收、体系化保障”的运维管理机制。县级财政将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维护费、应急抢修费全额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解决“钱从哪儿来”的问题。同时,参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管理模式,将抢修工作交给专业机构,解决“谁来修”的问题。
彭水县生态环境局土壤辐射科工作人员徐凡雅透露:“创新设立县级国有企业寰富公司,作为全县村级污水设施应急抢修平台,组建常态化、专业化的施工抢修队伍,负责处置村级污水管网、泵站等设施的突发故障。”
此外,彭水县还进一步强化了监管措施,建立起乡镇(街道)日常巡查、三方公司专业运维、县级部门监督监测的三级监管体系,实现“发现问题、响应处置、验收结算”的全链条闭环管理。
“小问题我们立即解决,如果出现了管道破损、水泵损坏等大问题,我们立即上报给县生态环境局,由他们委托的专业平台进行维保,这样一来解决了我们乡镇的后顾之忧。”彭水县保家镇环保办负责人李大波说。
目前,彭水县已完成全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问题的全面排查,共发现15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彭水县生态环境局也建立了问题清单,制定了整改措施。
彭水县生态环境局局长王迎春:“彭水自治县‘四化’长效运维机制,是针对农村基础设施‘重建设 轻管理’共性难题的有效解决方案。下一步,我县将积极完善机制,发挥好长期效益。”
保家镇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中存在的问题并非个案,暴露出原有管理机制在责任落实、响应处理、资金保障等方面的“沉疴痼疾”。面对这一状况,彭水县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改革清单”和“行动清单”,设立应急抢修和资金统筹平台,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基层政府“看得见管不了”和业务部门“管得了顾不全”的困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存在类似问题的区县,也能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