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今天的主持人看新重庆工作室特别策划“见证伟大抗战精神”。80多年前,一场浩大的工业西迁运动在战火中展开。此后,在重庆的防空洞里,工人们日夜制造出枪炮等武器,成为中国军民抗战的坚实后盾。见证伟大抗战精神,我们从一把百年老枪说起。
主持人身后陈列的这些步枪,出自赫赫有名的汉阳兵工厂。晚清时期创立的汉阳兵工厂是中国自主生产武器弹药的先驱企业,“汉阳造”步枪因此有着“中华第一枪”的美誉。到了抗战时期,“汉阳造”也是中国军民的主力武器。但是,这个时期的大部分“汉阳造”步枪,其生产地已经不是汉阳,而是——重庆。
重庆市档案馆原副馆长、国家级档案专家唐润明:“汉阳造是中国生产武器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武器,1939至1944年,就生产了20万支左右。”
谢家湾,是汉阳兵工厂西迁重庆后落户的地方。为了躲避日军轰炸,工人们在这里开凿防空洞,修筑厂房。能想象吗?这么一片山体里,隐藏着116个岩洞,洞穴总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通过洞内串联的生产方式,分工制造零件。这些凿入山体的岩洞,成为工人们英勇抗战的“地下战场”。
这样的“地下战场”不止一处。从1937年9月至1940年10月间,包括汉阳兵工厂在内的十一家兵工企业落户重庆,它们分布在现在的江北、九龙坡、大渡口等沿长江、嘉陵江两岸地区。身在重庆的九万多兵工工人,在“地下战场”和前方将士同仇敌忾。
为了保密,各个内迁兵工厂都有代码,比如汉阳兵工厂改名为第一兵工厂,金陵兵工厂改名第二十一兵工厂。根据兵工署安排,部分兵工厂在内迁重庆后进行了合并重组。
重庆市档案馆原副馆长、国家级档案专家唐润明:“第二十一兵工厂接收了第一兵工厂的这个步枪厂,同时也接收了这个第二十兵工厂的轻机枪厂。经过这样调整以后,第二十一兵工厂就成为大后方最重要最大的一个生产常规武器的兵工厂。”
这是著名诗人郭沫若为第二十一兵工厂创作的厂歌。头顶着轰炸“猛进”,这就是当时工人们的真实写照。
重庆市档案馆原副馆长、国家级档案专家唐润明:“李承干,当时提的口号是开工第一、出货第一。因为前方抗战等不了,我要随时生产,日军随时炸,我随时修,只要他炸不完,我这人不死完,我总会有办法的。所以在他的带领下,第二十一兵工厂的员工也齐心协力,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舍小家为大家。”
在李承干等兵工专家和广大兵工工人的奉献下,重庆生产了大量的武器弹药,为支撑长期抗战、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兵工厂,后来的名字叫“建设”;第二十一兵工厂,后来的名字叫“长安”。艰难岁月中,他们撑起共御外敌的不屈脊梁;和平年代里,他们构建起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从工厂名字的变迁,我们能深刻感受到时代的变迁,而那些不变的,已经深刻融入重庆的城市精神,也将伴随这座城市,在未来实现新的跨越。
特别鸣谢:重庆市档案馆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李臻 王晓 王洪亮 王嘉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