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CQTV品牌节目 > 重庆新闻联播 > 正文

【山河见证——我们的抗战记忆】20万把大足十字镐 “劈”出滇缅抗战生命线

80多年前,在大足区玉龙镇玉峰村的老街深处,有一家十字镐生产工厂,抗战时期工匠们曾锻打出20余万把十字镐支援滇缅公路建设。今天的《山河见证》,我们重拾那段以铁器为刃,劈开抗战时期日军封锁的历史记忆。

大足自唐宋延续至今的铁器产业链,让玉龙镇成为川东有名的铁器重镇,西山的煤铁资源、世代相传的锻打手法,以及贯通川滇黔的商贸脉络,让这片土地在抗战烽火中,成为前线工具的“紧急生产车间”。

大足区地方志编修中心编纂文献科科长赵辉志:“根据《大足县志》记载,1937年前后,玉龙场专门设立分厂,40余名工匠日夜赶工,生产出20余万把十字镐。这些工具靠驮马和人工肩扛,一路运往滇缅公路修建现场。”

在滇缅公路的修筑现场,横断山脉的悬崖需要劈开,澜沧江、怒江的激流需要跨越,20万民工仅凭最原始的工具与时间赛跑,大足铁器,成了这场“徒手筑路”战役中的“利器”。

大足区地方志编修中心编纂文献科科长赵辉志:“当时的支援远不止十字镐。依托成熟的五金技艺,大足工匠们还赶制了大量锄头、铁铲、钢钎、炮杆。这些工具看似普通,却是滇缅公路修建的刚需——要劈开横断山脉的悬崖,得用钢钎凿石;要填平沟壑,得靠铁铲运土;十字镐更是‘开路先锋’,每一下起落都在和时间赛跑。”

1938年,随着滇缅公路全线贯通,这条"抗战生命线"开始昼夜不息地运输国际援华物资。在日军切断所有沿海通道后,滇缅公路承担了90%以上的军需补给运输。大足铁器锻造的不仅是开路工具,更是撑起了这条"抗战输血管"的钢铁骨架。如今,玉龙老街的建筑仍在,“十字镐支援前线”的口述历史仍在当地流传。这座没有挂牌的遗址,承载着实业救国的精神火种。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伏毅 王祥 特约记者 李东 陈柯男 曾蕊)

(  作者: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伏毅 王祥 特约记者 李东 陈柯男 曾蕊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