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CQTV品牌节目 > 重庆新闻联播 > 正文

【山河见证——我们的抗战记忆】三千名流汇北碚

抗战烽火中,位于嘉陵江畔的北碚曾汇聚三千名流,以文化力量筑起民族精神堡垒。今天的《山河见证》,我们走进这段用文脉守护国脉的抗战记忆。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北碚被划为迁建区。彼时的北碚,在开拓者卢作孚的治理下,已从落后乡场蜕变为秩序井然的“花园城区”,全国各学术研究机关约百分之九十以上迁建到此,在当时有着“三千名流汇北碚”的说法。

北碚区博物馆讲解员汤莉:“著名的爱国将军冯玉祥将军在来到北碚之后多次为抗日四处奔走,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在来到北碚之后创作了一部抗战主题的小说《四世同堂》,《屈原》在北碚上演之后引起轰动,坚定了大家抗日的决心。”

北碚历史文化陈列馆里,一幅民国时期的北碚街道图引人驻足:街巷井然有序,道路四通八达,不少街道更以南京、广州、上海等沦陷城市命名,表明了中国不亡、抗战到底的决心。

北碚区博物馆讲解员汤莉:“当时的北碚由于文化繁荣、机构众多,引起了日军的留意,日军对我们北碚进行了四次轰炸,其中一次发生在1940年5月27日,当时日军有27架飞机突袭北碚,投弹百余枚,炸死炸伤北碚民众两百多人。”

硝烟中,北碚如黄桷树般顽强生长。时至今日,这些道路名称大部分被保留下来,记录着那段烽火岁月,也提醒着人们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伏毅 王祥 特约记者 王锐)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