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CQTV品牌节目 > 重庆新闻联播 > 正文

【山河见证——我们的抗战记忆】抗战烽火中的“孩子剧团”

在沙坪坝区郭沫若旧居,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战记忆正被重新唤醒。80多年前,一群孩子用稚嫩的歌声和表演,在战火中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抗战童声"。

郭沫若旧居,抗战时期曾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的乡间办事处。时任三厅厅长郭沫若曾在此办公,除了身体力行宣传抗日之外,他还领导着一支特别的宣传队伍——“孩子剧团”。

郭沫若旧居讲解员陈艳玲讲述,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有许多孩子在战争中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其中有一群年龄多在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聚集在法租界恩派亚难民收容所里,表演抗战剧目,演唱抗战歌曲,极大地鼓舞了受难同胞。1937年9月3日,在共产党员吴新稼的帮助之下,组建了孩子剧团。

当时,社会上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这些孩子这么小,到底能为抗战做些什么呢,孩子剧团在宣言里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说:我们年纪虽小,但是我们有爱国的热忱,有救国的壮志。只要我们团结起来,会产生强大的力量,可以成为抗战中的一支生力军。在重庆期间,“孩子剧团”奔赴大后方各地城乡巡回演出多达400余场,所到之处均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市民王怡说:“孩子也能为抗战出一份力,这句话真的挺打动人心的。其实那个时候国难当头,就不分什么年纪,每个人都有一股劲儿,这些劲儿使到一块儿来呢,就像一团火,就支撑着这个民族在当时能够扛过去。”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伏毅 汤海林 特约记者 陈思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