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川渝再度携手,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联袂开启博物馆日川渝主会场活动。
5月16日晚,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内华灯璀璨,一场名为“听见博物馆的声音”的沉浸式文化夜宴,为年度文博盛典拉开帷幕。《壮丽三峡》数字文物活化展演,将国宝文物幻化为跃动的文化符号,观众聆听千年錞于王者之声,回溯巴人制盐的历程,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每位观众都成为三峡诗歌的创作者和分享者。
一位观众说:“故事情节,可以用人工智能AI给我们进行展示,真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当晚,2024年度川渝两地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等奖项同步揭晓和颁奖,并为川渝文物鉴定中心授牌,为川渝革命纪念馆联盟授旗。据了解,作为川渝文博协同发展的缩影,重庆交出了亮眼答卷。2024年,全市备案博物馆总数达到141家,实现区县博物馆全覆盖。国家等级博物馆数量由24家增加到39家,居西部领先地位。
市文化旅游委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一级调研员杨柱逊介绍,今年他们要合力推进川渝石窟、蜀道遗址、成渝古道等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常态化开展川渝博物馆间的联合办展、馆藏文物传播交流等工作。
精彩不止于此。这两天,一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正在巴渝大地铺展开来。重庆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库房5月18日首次对外开放,包括蛇颈龟、滑齿龙趾骨等珍贵藏品。
小朋友刘一泽说:“在库房也能看到更多的古生物化石,也能增长更多的见识。”
重庆自然博物馆藏品管理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姜涛告诉记者,这次开放的古生物这一类的库房藏品8000余件,想通过库房开放,让更多躺在库房里的这些珍贵的化石能够和观众见面。
在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琳琅满目的旧时代票证,为观众展现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生活变迁。重庆人民广场变身文创集市,举办第五届“巴山蜀水”川渝博物馆文创展,600余种文创产品集中亮相。同时,川渝两地多位文物鉴定领域的权威专家也来到现场,免费为市民鉴定藏品、普及文物知识。
市民田鹏涵说:“还是解答了很多疑惑,本身自己也是拿不准窑口和时代,所以就想拿过来看一下。”
文物鉴定组专家、四川博物院原副院长甘晓表示,不要盲目地去收藏,盲目地去追求,这是最关键的一点。花钱要花个适度,多看、多问、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