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石柱:土家古村焕新颜 “活态”传承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近年来,石柱县投入1.1亿元资金,系统性保护古村落,通过活态传承与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1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正以全新的姿态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千年古村既留住了乡愁,又带富了乡亲,绘就出乡村振兴的土家新画卷。

微信图片_20251022104424

根脉所系:古村里的坚守与传承

“我一辈子都住在这里,祖祖辈辈十几代人都在这里生活,根扎在这里了,其他地方哪里也不想去。”金铃乡银杏村村民余长松的话语,道出了众多村民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

微信图片_20251022104405

石柱县金铃乡银杏村地处武陵山片区,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吊脚楼技艺的集中分布区域,也是2012年首批入选的“中国传统村落”。村中21栋传统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共同谱写的一首和谐乐章。村民们世代在此安居乐业,用日常的烟火气息守护着这些古老的建筑,让丰富的民俗文化如薪火般代代相传。

然而,城镇化的浪潮如汹涌的潮水般袭来,让这些传统村落面临着空心化、建筑老化、文化断层等诸多困境。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寻求发展机会,古老的村落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一些传统建筑也因年久失修而摇摇欲坠,民俗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断层的危险。

破局之路:精准施策守护古村根脉

为破解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难题,石柱县启动了传统村落与民族特色村寨普查工作。工作人员深入每一个村落,仔细摸清资源底数,建立“一村一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保护发展规划,针对不同村落的特点和问题,精准施策,力求做到有的放矢。石柱县住房与城乡建委村镇科负责人伏俊成介绍:“我们坚持‘活态传承融合发展’的理念,积极挖掘村落特色建筑文化资源,充分尊重村民发展需求,主动践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推动‘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强化‘三师一家’设计下乡陪伴式指导服务,积极推动传统村落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微信图片_20251022104401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石柱县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实施传统村落系统性保护项目15个。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及市级专项资金6587万元,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此外,还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群众投资及投劳折资共计3500余万元,参与管理1100余人次,提出建设性意见338条。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守护传统村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华丽转身:古村新景引客来

在各方的不懈努力下,传统村落旧貌换新颜。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宽阔平坦的道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干净整洁的公共卫生设施让村民的生活更加便捷;人居环境持续优化,绿树成荫的街道、清澈见底的溪流,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独特的土家风情与山水景致被重新激活,成为了乡村休闲与文化体验的热门之地。

微信图片_20251022104341

近年来,石柱县金铃乡依托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游客们来到这里,可以吃上地道的农家菜,品尝到新鲜的农家美食,欣赏到如诗如画的乡村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品味到浓郁的民俗韵味,参与土家摆手舞、传统花鼓等民俗活动,亲身体验土家文化的独特魅力。昔日的古村落真正变成了“留得住乡愁、带得动发展”的振兴热土。石柱县金铃乡“老余家农家乐负责人彭先凤兴奋地说:“看到很多游客来这里耍,我们把老房子改造成农家乐,每年大概要接待游客一万多人,一年收入在二十万元左右。”

石柱县金铃乡银杏村党支部书记余文泽介绍:“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来写生、摄影、参与民俗活动,村民将民居改造成农家乐,我们也组织开展土家摆手舞、传统花鼓等民俗体验。去年全村接待游客约18万人次,带动村民户均增收2万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0万元。”

展望未来:构建保护利用新格局

近年来,石柱县坚守“保护优先、产业筑基、区域联动、分类施策、可持续利用、村民受益”六大原则,着力构建“一轴、三区、多点”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新格局。石柱县住房与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正在申报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特色保护区,预计到2027年全面完成示范建设,培育一批历史遗存完好、特色产业兴旺、人居环境优美、城乡融合协调、宜居宜业宜游的传统村落。”

微信图片_20251022104321

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从记忆封存到文旅融合,石柱县传统村落正以全新的“活”法,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它们不再是尘封在历史中的古老记忆,而是成为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书写出了有温度、有底蕴、有活力的乡村振兴新样本。

截至目前,石柱县已有1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8个市级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就像一部部生动的“史书,记载着土家人民的历史和文化;又像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展示着乡村的独特魅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记者 胡倩 陈静 文/图)

(  作者:胡倩 陈静 编辑 何小敏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