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级低碳试点园区,双桥工业园区以智能网联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为主导,持续释放发展动能。2025年一季度,园区规上工业产值达42.05亿元,同比增长12.0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超20%,数字经济产值增长23.69%,实现“开门红”。
企业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紧张地生产。(记者:罗冠骁 摄)
园区现已形成“智能网联新能源专用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及光电”两大主导产业,集聚规上企业81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国家级“小巨人”1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37家。在智能网联新能源领域,凯瑞、红专等8家改装车企业年产能超4万辆,产品远销俄罗斯、东南亚等国际市场,本地配套率达70%。电子信息产业中,盛泰光电全球摄像模组出货量排名第五,宇海科技、佳禾光电等企业通过技改扩能持续放量,成为新的增长极。
企业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紧张地生产。(记者:罗冠骁 摄)
园区通过建立“三本台账”机制,精准解决企业用工、融资、技术攻关等难题。2025年一季度协助企业融资超2000万元,申报设备更新国债6750万元。深化产学研合作,盛泰光电联合科研院所突破3D成像技术,宇海科技与职教中心共建人才输送通道,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工作人员正在企业生产车间内参观。(记者:罗冠骁 摄)
企业通过参展“五金博览会”等平台抢抓订单,吉佩房车、军通无人驾驶物流车等新产品受市场热捧。立可赛车、菜德公司等企业订单同比增幅最高达200%,双钱集团产值利润创新高,宇海科技销售额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
工作人员正在企业生产车间内参观。(记者:罗冠骁 摄)
双桥工业园区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 陶述权告诉记者,“下一步园区将靶向招商补链强基,以主导产业头部企业为锚点,定向引入上下游核心配套企业,以'龙头引领+配套支撑'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同时在创新驱动链上升级,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中试基地、联合实验室,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转型。推行'一企一策'定制化服务,帮助企业提质扩能放'量',保障要素降'本',拓展市场增'利',推动双桥工业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