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具有很强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和旅游价值,保护、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对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城市精神、凝聚发展共识等具有重要意义,对形成新的文创业态、打造新的文旅线路、创新升级旅游模式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产业价值。重庆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这些资源分布集中,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特色突出。从历史发展看,重庆是红军长征、中共中央南方局敌后斗争、国共谈判、解放战争等革命事件的主要发生地之一。从文化资源分类上讲,有物质性文化资源,如新华日报社旧址、周公馆旧址、白公馆、城万红军指挥部旧址等;也有非物质性文化资源,如小说《红岩》、话剧《江姐》等。从文旅呈现的方式上讲,涵盖了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人文活动三大类,包含历史事件发生地、展示展演场馆、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陵区陵园、人物、事件、文学艺术作品七个小类。重庆形成了以“红岩文化”为代表的红色资源,这是重庆人民不屈不挠、浴血斗争而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重庆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优势。把这张资源牌打好,对促进重庆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一是对红色资源的情况要“心中有数”。要进一步细化红色资源分类标准,抓好以“城口、綦江”为主的红军长征、以“渝中、万州、酉阳”为主的川东地下党组织建设、以“渝中、沙坪坝”为主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主要活动地、以“涪陵、万州、合川”为主的农民武装起义、以“秀山、南川、巴南”为主的解放重庆等重大事件的主要线路、战场、人物、故事等历史线索,开展全市红色资源大调查。在新建项目审批中,要按照文物管理程序,对有可能成为红色资源的遗址、设施等要进行勘验和研究。通过调查活动和资源勘验,建立健全我市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明确这些资源的类别、年代、事件、参加人物、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等。通过大数据管理,将红色资源数据存起来、用起来、活起来,真正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服务。
二是对红色资源的管理要“井然有序”。重庆的红色资源分布较广、数量较多。近些年,有的地区大拆大建、无序开发等现象比较突出,对红色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有的地区视宝贵的红色资源为“草芥”,任由风吹雨打;有的地区对红色资源利用不当,业态混杂,直接影响了红色资源的功能和形象。在管理机制上,对红色资源的管理缺少上位法的有效支撑,且权责不清、多头管理。亟待从法规、制度层面对红色资源的管理、保护、开发利用、运营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有关部门要建立起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整体规划方案,出台相关指导性意见,在土地供给、产业布局、投资渠道、权责划分、开发方式、政策保障上进行宏观建构,要从政策上充分激发区县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的积极性。各区县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体责任,对红色遗址遗迹和建筑设施等切实加强修缮保护。对违背红色资源利用规则的,要从意识形态管理的高度,加强引导和整改。
三是对红色资源的利用要“日新月异”。当前,红色资源的利用方式相对单一,以博物馆、陈列馆和烈士陵园居多,受众也主要是党政干部、大中小学生。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在维护好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面向市场、服务产业。要紧跟时代变革,树立起“红色资源+”的思维,将红色资源与文化、旅游、科技、教育、康养、现代农业等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尝试在城口县原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红军文化体验基地,开发红军征战体验游。在渝中区,现在已经成功推出“母城往事:叩访激情燃烧的岁月”等红色文旅主题线路,深受游客欢迎。市川剧团将红色资源与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成功编排现代大型川剧《江姐》并在全国巡演,不仅让观众感受了新川剧的艺术魅力,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而且取得了较好的产业效果。红岩联线以游学为抓手,正积极探索将红色资源与干部教育相结合,筹建“红岩干部学院”,这将成为面向全国输出红岩文化品牌的重要平台。可精选部分红色资源,打造一些文化IP,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催生新的文旅业态,提高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高度。
四是对红色资源的传播要“喜闻乐见”。红色资源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应当在传播中成为社会的重要关注和重要选择。如何让红色资源在社会的广大青年中产生积极影响,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这个群体的特点和接受事物的方式。应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在岁月变迁中的历史和文化,通过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电影电视、讲座论坛等讲好红色文化的各种故事。要利用好新时期的呈现手段,如VR、MR、全息影像等技术,活化再现红色资源的历史场景。要用好微信、微博、微视频、电子音乐、实景演艺、沉浸式演出等新兴传播渠道,让红色资源被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尊崇和向往。
(作者卢永军,系渝中区文化旅游委党委委员、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