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历史数据看天下)20200101 > 正文

麦田里的年轻“麦客”

  王连杰在展示成熟的小麦(5月27日摄)。  <p>时下,河南省郸城县东风乡前于洼村麦浪滚滚,一片金黄。村民们对于顺利收获胸有成竹,因为村里来了位年轻的“麦客”——王连杰。 今年31岁的王连杰已经从事农机行业5年,他的父亲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农机手,从小王连杰就跟着父亲走南闯北跨区作业。2015年,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决定回到家乡建立自己的农机合作社。 “初入农机行业时,同行都是我父辈年纪的人,我去谈生意拉订单的时候,人家都不信任我,觉得我还是个娃娃。”王连杰说。 凭借着年轻人的一股子闯劲,王连杰的合作社现已初具规模,在省内省外也打开了市场。他组建起的“麦客”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拥有二三十台农机。“我现在就想吸引有知识懂机械而且愿意回乡扎根的年轻人加入,只要肯干,不比打工赚得少。”王连杰说。 “以前的农机比较落后,一天最多收割三五十亩地,而且作业条件非常艰苦。”王连杰回忆到。今年,王连杰的农机合作社引进了两台先进的智能化收割机。“视频监控、GPS、自动空调什么都有,而且是集成化操作,就和咱们开自动挡汽车一样方便。” 下一步,随着麦收结束,王连杰会带领团队开始玉米播种作业,合作社新引进的无人驾驶拖拉机也会投入使用。 机器轰鸣声中,新一代农机人正在见证中原农田的悄然变化。</p>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王连杰在展示成熟的小麦(5月27日摄)。   

时下,河南省郸城县东风乡前于洼村麦浪滚滚,一片金黄。村民们对于顺利收获胸有成竹,因为村里来了位年轻的“麦客”——王连杰。 今年31岁的王连杰已经从事农机行业5年,他的父亲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农机手,从小王连杰就跟着父亲走南闯北跨区作业。2015年,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决定回到家乡建立自己的农机合作社。 “初入农机行业时,同行都是我父辈年纪的人,我去谈生意拉订单的时候,人家都不信任我,觉得我还是个娃娃。”王连杰说。 凭借着年轻人的一股子闯劲,王连杰的合作社现已初具规模,在省内省外也打开了市场。他组建起的“麦客”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拥有二三十台农机。“我现在就想吸引有知识懂机械而且愿意回乡扎根的年轻人加入,只要肯干,不比打工赚得少。”王连杰说。 “以前的农机比较落后,一天最多收割三五十亩地,而且作业条件非常艰苦。”王连杰回忆到。今年,王连杰的农机合作社引进了两台先进的智能化收割机。“视频监控、GPS、自动空调什么都有,而且是集成化操作,就和咱们开自动挡汽车一样方便。” 下一步,随着麦收结束,王连杰会带领团队开始玉米播种作业,合作社新引进的无人驾驶拖拉机也会投入使用。 机器轰鸣声中,新一代农机人正在见证中原农田的悄然变化。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王连杰(左)在操作收割机收获小麦(5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王连杰(左)在操作收割机收获小麦(5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王连杰进入收割机驾驶室,准备作业(5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王连杰进入收割机驾驶室,准备作业(5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王连杰在操作收割机收获小麦(5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王连杰在操作收割机收获小麦(5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王连杰(右)在调试对讲机(5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王连杰(右)在调试对讲机(5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王连杰在观察麦粒(5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王连杰在观察麦粒(5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王连杰在观察小麦收获(5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王连杰在观察小麦收获(5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