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区县融媒 > 正文

冯全胜:与《人民日报》40年的不解之缘

“国内生产总值达134.9万亿元,增长5%,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定在30%左右……”近日,在石柱县西沱镇云梯社区的院坝里,冯全胜手持《人民日报》,向围坐的十多位居民解读着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他声音清晰有力,居民们听得全神贯注,不时点头。

冯全胜是石柱县西沱镇云梯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他手中这份《人民日报》是自费订阅的。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他对纸媒的热爱从未改变,他不仅爱读报抄报,还把自家小院坝变成了政策宣传的“小舞台”,深受周边居民欢迎。

耳濡目染,与《人民日报》结缘40年

“我今年55岁,从小受父亲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读《人民日报》快40年了,它是我的良师益友。”谈到与《人民日报》结下的深厚情缘,冯全胜敞开了心扉。

冯全胜的父亲冯秀林是个“党报迷”,每天必读《人民日报》,看完后还整齐珍藏。在父亲的熏陶下,冯全胜从小就对这份报纸充满好奇,并产生浓厚兴趣。2014年,77岁的父亲病重,离世前几天还坚持几十年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读《人民日报》,每晚看《新闻联播》。

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要求,冯全胜上学时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在院坝里朗读背诵课文,由于长期坚持,便养成了晨读的习惯,并写得一手工整漂亮的钢笔字。

“三天不看报,国家大事不知道。只有天天看《人民日报》,跟着党走,人生才不走弯路……”其父去世后,声音却不断在冯全胜耳畔回响,他继承父亲遗志,继续订阅《人民日报》。

于是,阅读党报、收集党报、学好党报、用好党报,成为冯全胜的“必修课”。走进他家四楼的报刊收藏室,只见一叠叠《人民日报》整整齐齐摆放在桌子上。其中一些是他父亲遗留下来的。这些报纸,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岁月的记忆,见证着冯全胜一家对党报的热爱。

“纸上长征”,抄《人民日报》100万余字

冯全胜和妻子谭先芬在西沱镇云梯社区经营百货店多年。今年3月,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他在忙碌的生意间隙,对照《人民日报》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一笔一划、一字一句认真抄写起来。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居民,冯全胜缘何对手抄《人民日报》上的重要文章,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和爱好?“2012年11月,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讲了这样一句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让我太感动了!”冯全胜说,深受感动之余,他便拿起手中的钢笔,在软抄本上开始抄写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一中全会公报。

这一抄就是13年,用了500多支笔芯,50多本软抄本,抄写了100万余字。他抄写的内容既有《人民日报》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公报等重要文章,也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等书籍内容,抄完之后还要逐字逐句细读,从头到尾核对有无错漏字。

“抄写的时候,我会反复琢磨政策背后的深意,比如提到‘乡村振兴’,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关系到千千万万农民的生活,抄着抄着,就觉得自己和国家的发展紧紧连在了一起。”冯全胜坦言,在抄写的过程中,对国家政策的理解愈发深刻,越抄越上瘾,一字一句就像刻在脑海里。他将学习与抄写结合,真正做到了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不仅充实了生活,也提升了精神境界。

记者翻开一本本沉甸甸的手抄本,一行行笔力遒劲的钢笔字让人赏心悦目、一页页工工整整的手抄纸让人敬意油生。

谈到丈夫的执着和爱好,谭先芬笑称:“他抄写的时候太专注,有时候顾客进店买东西连叫三四声,他都还没回过神来……”

“百姓名嘴”,成为社区编外“宣讲员”

坚持读报的冯全胜语言表达能力出众,左邻右舍有个红白事,总邀请他主持,热心的他总是有求必应、乐此不疲。“百姓名嘴、冯老师、冯教授……”久而久之,大家便给他冠以一个个雅号。

2017年12月下旬的一天晚上,听说冯全胜要在西沱镇政府广场谈学习十九大精神的体会和感想,居民们早早吃过晚饭赶到现场,短短时间整个广场座无虚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我们为生活在这个文明、进步、富强、民主、和谐的新时代非常自豪……”宣讲台上,冯全胜在近两个小时热情洋溢的讲话中,赢得阵阵热烈掌声。

自此以后,他的小店、生活小区、人群集中的地方,都成为他的宣讲阵地。他结合《人民日报》内容,用通俗易懂、接地气的语言,将党的“好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引领广大群众感党恩、跟党走、听党话。“冯老师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听到不当言论总会及时制止,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正面教育和引导……”谈到冯全胜,当地居民谭先生有感而言。

令冯全胜欣慰的是,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和儿子,也分别订阅了《人民日报》。“我们要把对党报的这份热爱,在家族中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学深悟透,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冯全胜的儿子冯伟长说。

一张党报,一生相伴。从青春年少到两鬓微霜,冯全胜与《人民日报》的情缘已经持续了40年,这份情缘不仅让他成为了社区里的政策“宣传员”和正能量“传递者”,更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追求。他说,要坚持订阅、学习、宣讲和抄写,直到眼睛看不见、手握不住笔那一天,让党报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  作者:隆太良 胡倩 谭奥 陈柳吟 王瑜 谭艳波 编辑 何小敏  )

(  责任编辑:陈沾弟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