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区县融媒 > 正文

一诺千金!七旬夫妇替已故儿子还债

“老婆子,谭正军的1万元、谭正华的1万元、谭伟的5000元……总共4.5万元借款都替儿子还完了,我们心中的石头落地了……”在偏远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星乡下塘村上寨组,年过古稀的杨国平、敖顺发夫妇替亡子杨应还债的故事,感动着无数人的心,他们用朴实的行动撑起了诚信的脊梁,展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image.png

命运多舛,儿子不幸离世

杨国平、敖顺发夫妇一生勤劳朴实,虽然生活在大山里,但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然而,命运似乎对他们并不公平。2021年,他们的儿子杨应在外务工时,不幸患上重病。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击碎了这个原本平静的家庭。

image.png

杨应在治疗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痛苦与折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不仅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还从亲戚那里借来了4.5万元用于治疗。然而,尽管全家人和亲戚朋友倾尽全力,杨应还是在2023年8月离开了人世,年仅37岁。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和失去亲人的痛苦,对杨国平、敖顺发夫妇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他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替儿子还债的责任。夫妻俩深知,每一笔债务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承诺,是亲戚们在儿子生死关头伸出的援手,是他们不能辜负的信任。

杨应重病期间,其妻因不堪债务重负等原因,与杨应离婚,留下了年幼的孙女和孙子,杨国平、敖顺发夫妇又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孙女和孙子的重任。

人走账不烂,拼命都要还

天刚亮,年过七旬的杨国平、敖顺发夫妇扛着锄头,冒着早春的严寒,已开始在自家菜地里除草。菜地里各种蔬菜,长得青翠欲滴、郁郁葱葱。

image.png

谈到借钱经过,头发花白,脸上布满深深皱纹的敖顺发老人不停地擦拭着眼角的泪水。“儿子在生病住院治疗期间,他找他舅舅家的5个亲戚共借了4.5万元。人走账不烂,亲戚借给我儿子的救命钱,一分都不会赖,我们就是拼了老命也要一分一厘还清,做人要有良心……”

为了早日还清债务,两位老人强忍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杨国平老人毅然决然地前往外地一家小砖瓦厂务工。尽管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他从未有过一句怨言,整日勤劳苦干,因为他知道,每一分收入都是还债的希望。

而敖顺发老人则留守在家,承担起了家里的所有农活和家务。她不仅要种植10多亩的玉米、红薯、洋芋等农作物,还要饲养4头肥猪和30多只鸡。每天,她都忙碌得如同陀螺一般,从早到晚不停地旋转。为了节省开支,她都是自己动手给生猪煮熟食,同时还要照顾孙女和孙子的生活起居。

尽管生活布满了荆棘与挑战,岁月在敖顺发老人的脸上刻下了痕迹,却未曾磨灭她内心的坚韧与信念。她始终坚信,只要老两口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渡过眼前的难关。

诚信之举,感动众乡邻

一年多来,杨国平、敖顺发夫妇替亡子还债的决心却从未动摇过,每省吃俭用积攒下来一点辛苦钱,他们都会按照借钱的先后顺序,先还上一笔债,再在记录纸上做上标识。

尽管在儿子去世后,没有一个人向他们要过债,但老两口心里却始终有一本“明细账”。他们知道,每一笔债务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承诺。

“债务终于还清了,我们可以安心地享受晚年生活了……”在今年春节前,当最后一笔债务还清的那一刻,两位老人拿着账单,如释重负,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这对夫妇的故事告诉我们,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和品质,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他们不仅勤劳苦干,诚信的人品更让我们敬佩。”杨国平、敖顺发夫妇的诚信之举,不仅让自己得到了内心的安宁和满足,也深深感动了周围的乡邻。

(  作者:隆太良 游凤 陈静 编辑 何小敏  )

(  责任编辑:周思睿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