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读《中庸》,浅谈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结晶,它博大而精深。读完之后,我也只能浅薄的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什么是“中庸”呢?好多人看到‘庸’字可能会想到平庸,又或者想到墙头草、老好人、折中两边都不得罪等等。如果你这样理解中庸,那么你就有点偏颇了。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道理”。中庸是不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个人修养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第一章第一句是全书的总纲领。也可以说是全篇的核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脩道之谓教”。天然赋予人的禀赋叫做‘性’,遵循本性自然发展的规律而行动叫做‘道’,把道进行修明并推广叫做‘教’。中庸之道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是天道,人是天下万物的一部分,所以中庸之道也符合人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思想认为‘中’是天下万物运行的根本,‘和’是天下一切事物普遍的规律,能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就可以各就各位而运行不息,万物也能够随性而生长的发育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万物和谐共生才是中庸之道的根本目的。世间万物不是互相排斥,非此即彼的关系,更不是折中调和,权衡利弊的关系。而是让世间万物完美融合的关系。

孔子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子说:“舜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舜喜欢请教别人,又善于倾听通俗易懂的言论;他能够包涵别人的短处,宣扬别人的善行,他能把握‘过’和‘不及’这两个方面,不是折中,而是采取最合理的办法,这就是舜能够成为舜的原因”这里面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两端’是事物的对立面,‘中’不是中间,更不是折中,其实是一个平衡点,万物最好的状态。过或者不及都不是最好的状态,比如:乐极生悲、物极必反、好景不长、猝不及防……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和谐共生、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才符合中庸之道。

《中庸》中出现最多的是“诚”字。“诚者,天之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究竟什么是“诚”呢?诚是天道,诚是万物本真的状态,诚也是认识万物的方法。诚信、诚实、坦诚、真诚……在人的身上去掉私心杂念,表现真实的样子。儒家思想一贯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和人之间可以用“诚”字来概括,“诚”是万物的本质属性。我们认识事物,就要探知事物本真的样子,也是追求诚的过程;我们为人处世,都不喜欢和圆滑的人、说一套做一套的人在一起,我们都喜欢和坦诚相待的人在一起。提到诚,不得不提到“信”,诚是事物内在的本质,“信”是事物外在的表现形式。

中庸之道伟大之处于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大到天地的运行,小到精微变化。它不是一时一刻能学会,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向它靠近,做人做事尽力做到恰到好处,“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别人有过错改正了就可以了,如果做到忠恕,那么离中庸之道就不远了。凡是不愿意别人施加给自己身上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身上。中庸之道教我们“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射箭射不中靶心,不是箭的问题,反过来要从自身找原因。

如果宇宙万物是一个系统,那么中庸之道就是让“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规律。人是系统的一部分,我们自然不能逆天而行,我们只有遵守系统运行的法则,才能让系统达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目的。

(  作者:蔡升阳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