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位列“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互认产品名录 “巫溪洋芋”为啥代表重庆闯欧盟

2018年4月17日,巫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技术人员与农户在查看脱毒种薯种植情况。(资料图片)

2018年4月17日,巫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技术人员与农户交流脱毒种薯种植技术。(资料图片)

2018年4月17日,巫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查看种薯生长情况。(资料图片)(图片均由视觉重庆记者 崔力 摄)

3月1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在欧盟中国商会先期整理的第一批双方市场保护来自中国的100个地理标志名单中,重庆巫溪县“巫溪洋芋”榜上有名,这也意味着“巫溪洋芋”在重庆市农产品中率先拿到出口欧盟的通行证。

洋芋,又叫土豆,学名马铃薯,是全球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17世纪传入中国。

巫溪县地处渝东北边陲,马铃薯是当地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脱贫攻坚重要产业。巫溪马铃薯常年播种面积38万亩,鲜薯年产量50余万吨,年产值9.2亿元。

“巫溪洋芋”能够代表重庆闯欧盟,与该县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攻关马铃薯种薯脱毒技术相关。如今,巫溪县已建成全市最大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心,拥有西南地区最大的马铃薯微型种薯生产基地,具备年产脱毒马铃薯试管苗2000万株、马铃薯原原种5000万粒的能力,生产出的种薯每年外销至内蒙古、甘肃、河北、贵州、湖北、四川、陕西等多个省份。

为何要在40多年前在全国率先开展马铃薯种薯脱毒技术攻关?边远山区如何通过破解马铃薯的“密码”带动产业发展?近日,记者走进巫溪县进行了调查。

建成全市最大脱毒种薯繁育中心

3月18日,巫溪县文峰镇三宝村,巫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的无菌操作室内,摆放着一排排方形玻璃器皿,每个器皿内都装着一株株水培的“绿植”。技术人员身穿白大褂,经过消毒后,才进入操作室,用镊子细心地进行繁育接种作业。

“你看到的不是‘绿植’,而是经过脱毒后的马铃薯茎尖。”该中心负责人梁峰铭告诉记者,马铃薯的脱毒工作就是通过这些茎尖进行的。

梁峰铭介绍,所谓马铃薯脱毒,就是利用生物技术从优质马铃薯种中分离出不含病毒的马铃薯茎尖,茎尖在玻璃器皿内通过无土栽培技术长大后,再进行移栽或扦插,就可以结成脱毒微型马铃薯,即通常所说的马铃薯原原种。这种原原种小的不过米粒大小,大的跟鸡蛋差不多,价格高时能论“个”卖。原原种繁育出的马铃薯叫作原种,原种扩繁出的马铃薯为良种,也就是最终销售给农民的种薯。

使用脱毒后的种薯,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都能得到很大提高。据了解,过去当地马铃薯平均亩产不到1000公斤,在改用脱毒马铃薯种薯后,平均亩产能达到1500至2000公斤。

梁峰铭说,该中心是全市最大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心,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马铃薯微型种薯生产基地。中心具备年产脱毒马铃薯试管苗2000万株、马铃薯原原种5000万粒、原种3000吨、良种3万吨的能力,已建成1300平方米的马铃薯科技专家大院、3500平方米的组织培养大楼、4万平方米的温网室、12000立方米的种薯储藏库和300平方米的马铃薯专业展览馆。同时,这里还是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国家马铃薯种薯标准化项目示范区,中国—比利时马铃薯工程中心(巫溪)也挂牌于此。

上世纪70年代攻关种薯脱毒技术

巫溪县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攻关马铃薯脱毒技术,也是重庆市最早独立开发脱毒马铃薯良种的基地县。

巫溪县农业农村委高级农艺师陈永春介绍,马铃薯是巫溪县传统农作物,曾是当地山区农民普遍种植的“救命粮”。但马铃薯有个特性,自身带有的病毒会通过种薯传到下一代。在以马铃薯为主要农作物的山区,农民多将当年收获的马铃薯作为次年的种薯使用,使病毒不断侵染和积累,从而导致品种退化和严重减产。

陈永春告诉记者,过去,当地老百姓解决品种退化问题的主要方法,一是利用海拔高差将高山洋芋移到低山进行梯级换种,二是直接从外地调运种薯。但马铃薯是块茎类作物,每亩地使用种薯量在100120公斤,以一家农户种10亩马铃薯计算,仅种薯就需要1000多公斤,无论是梯级换种还是外地调运,费用都相当高。因此,解决种薯问题成为当地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关键。

到上世纪70年代,巫溪县由于马铃薯品种退化导致的减产问题已相当严重,当地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着手攻关马铃薯脱毒技术,探索通过清除种薯内病毒的方式,来恢复马铃薯品种本身的生理功能和生产特性。

当时采用的方式相当原始。农技人员将马铃薯种薯培育到发芽后,用剪刀剪下芽尖的前端部分,再将剪下的芽尖移栽到土里来培育脱毒种薯。但这种方法一是耗时耗力,二是成活率不高,三是剪下的芽尖在培育过程中仍然有可能染上病毒。

面对种种困难,农技人员组建起专业攻关团队,建起病毒检测实验室,逐步研发出无土栽培技术,并解决了试管苗从实验室走向田间等问题。到上世纪90年代末,当地马铃薯脱毒技术攻关初见成效,成立了巫溪县脱毒马铃薯快繁中心……

2009年,巫溪县成立巫溪县薯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薯光公司),并在文峰镇三宝村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建成马铃薯种薯三级(原原种繁育—原种扩繁—良种生产)繁育体系,实现了脱毒种薯的产业化生产。

推广第一批脱毒种薯过程艰难

陈永春介绍,在培育出脱毒种薯后,如何让当地农民改变多年种植习惯使用脱毒种薯,又成为一个问题。

推广第一批脱毒种薯的过程尤其艰难。2009年,薯光公司带着一批脱毒种薯来到尖山镇百步村,动员农民改换品种。

“当时的脱毒种薯市场价为3.2元/公斤,农民自留种薯成本约为1元/公斤。”陈永春说,为推广脱毒种薯,巫溪县对种薯进行了补贴,价格跟农民自留种薯成本差不多,但农民仍然不愿意使用。后来,薯光公司倒贴成本,将脱毒种薯的价格降至0.2元/公斤,比商品薯的价格还低。这下,总算有农民来购买脱毒种薯了。但仍有人不肯种脱毒种薯,甚至还有人用低价购买脱毒种薯后,又把种薯当成商品薯卖到市场上,让人哭笑不得。

当年收获时节,改换脱毒种薯的百步村二社,马铃薯亩产在2000公斤以上,而仍使用自留种薯的地里,马铃薯平均亩产只有600多公斤。这样的结果让卖掉脱毒种薯的农户大呼后悔。后来,当地再推广脱毒种薯时,农民便抢着使用了。

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成立后,逐渐解决了当地农业生产所需的种薯问题。到2011年,巫溪县本地所需马铃薯种薯已不用再外调,当年该县还为周边区县提供了种薯。

当年拒绝使用脱毒种薯的村子,现在也成为“巫溪洋芋”主产区。如今,在巫溪县尖山镇,几乎家家都种脱毒马铃薯,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当地重要的脱贫增收产业。尖山镇大包村村民李敬友,去年种植52亩种薯繁育中心选育的费乌瑞它(一个马铃薯品种),平均亩产1500公斤,按每公斤单价1.6元计算,当年仅种植马铃薯一项,他家便可收入12万元。

从“救命薯”向“小康薯”发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巫溪县刚开始研究马铃薯脱毒技术时,所拥有的马铃薯种质资源只有10多份。在粮食短缺时期,对马铃薯种薯脱毒技术的研究,主要是为解决产量问题,让大家吃饱肚子。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马铃薯早已从“救命薯”向“小康薯”迈进。

梁峰铭介绍,近年来,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联合西南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市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峡农科院、比利时埃诺省农业应用研究中心,收集了来自国内外的优质马铃薯种质资源130余份,开展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利用与品种测试,筛选、培育了一批早熟鲜食、抗病性好、中晚熟优质、特色专用彩色马铃薯。其中,既有用于淀粉加工的加工薯,也有偏重营养健康消费的彩色马铃薯。目前,由该中心培育出的冀张薯12号、青薯9号等马铃薯品种在重庆地区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平均亩产2500公斤,较一般品种提高30%,亩均效益提升600元以上。

在该中心的带动下,巫溪县发展种薯基地6000亩,年产马铃薯脱毒种薯1万吨,发展马铃薯商品薯(巫溪洋芋)38万亩,年产量50多万吨。

科技助力,“巫溪洋芋”逐渐成为该县标志性农产品。2011年9月,农业部批准对“巫溪洋芋”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0年8月,“巫溪洋芋”成功入选首批100个中欧互认证的中国地标农产品。

数读:

重庆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在500万亩左右,总产量120万吨左右(折粮),总产值54亿元,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六。

全市马铃薯原原种设计年生产能力8000万粒,实际生产量2500万粒左右,脱毒种薯普及率26%左右,新品种更换率52%。

2020年,全市特色马铃薯种植面积204.45万亩,占马铃薯总种植面积的41%,较2018年增加57.3%。

(数据整理:记者 龙丹梅)

(稿件原载于2021年04月10日《重庆日报》)

(  作者:龙丹梅  )

(  责任编辑:余韬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