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最新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出炉,全市共有1147家企业入选,创新型中小企业以其灵活性和创新效率,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让更多中小企业从“小而精”迈向“强而新”?
近日,重庆市最新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出炉,全市共有1147家企业入选,位于合川区的惠强机械榜上有名。企业研发生产的新能源汽车铝合金副车架壁厚最薄部位可以做到3.5毫米,且整体比传统铁件重量减轻20%,精度提高50%,凭借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已成为阿维塔、岚图等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稳定供应商。
在这份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中,还有不少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的身影。位于大足高新区的炬特电子,深耕电源领域,研发生产的电源模块、通讯模块以及开关电源产品多达上千个型号。眼前这个新产品,是企业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定制开发的开关电源,通过多种元器件的高集成度创新设计,可大幅提升充电效率并保证设备运行稳定性,仅今年一季度,就实现了近万台的出货量。
如何让更多中小企业从“小而精”迈向“强而新”,与城市产业升级共成长?2023年以来,重庆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3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3大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6大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18个“新星”产业集群,为我市中小企业提供了精准的赛道选择与技术融合场景。来自市经济信息委数据,目前我市已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7400家,企业数量呈现加速扩容之势。这些企业深耕细分领域,更灵活地探索新技术和新产品,不仅为区域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也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其中,不少企业的产品远销国际市场。
在万州,这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专注于网络滤波器的研发生产,通过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产品加工精度和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受到东南亚国家客户的青睐,预计全年将有超过1.2亿只网络滤波器远销国际市场。
走进铜梁高新区,处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这家智能门锁生产企业,在行业内颇具知名度,今年以来,企业订单增幅达60%,工人们正加班加点进行生产,确保订单按时交付。
重庆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清晰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嵌入核心产业链,以汽车产业为例,诸多创新型、“专精特新”企业,通过为长安、赛力斯等龙头提供关键零部件,形成“龙头引领+中小配套”的协同格局;
二、技术攻关反哺集群升级,今年3月底举行的2025年重庆市“三企”首轮项目发布活动中,国企、民企联合发布了近千项合作机会,涉及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等,推动中小企业参与核心技术创新;
三、区域集聚效应,通过打造“专精特新”特色产业园,形成集生产、研发、金融、服务为一体的创新生态圈。创新型中小企业爆发式增长,离不开系统化的政策设计。
2022年,我市发布推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明确了“创新型中小企业—市级专精特新—国家小巨人—单项冠军”的梯度培育路径,并通过财政奖补、金融支持、公共服务优化等30项举措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两年多来,我市与多家银行金融机构签订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接连推出专精特新企业专属信贷产品。同时,我市深入实施数字化赋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以及“渝链同行、百场万企”等专项行动,畅通产业链上下游,提升企业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引资”与“引智”共同发力,让中小企业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支持。
如何进一步整合各类创新要素资源,让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生力军,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创新与工业研究室主任蒋安玲建议从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发展。引导创新型领军企业带领中小企业,共同打造“头部企业+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生态圈。
二是支持中小企业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中小企业在落实“揭榜挂帅”“赛马比拼”等制度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支持中小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将民营企业引进的高层次、高学历、高技能以及紧缺人才纳入各级政府人才政策体系。完善国有中小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构建市场化薪酬体系。
四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提高国有平台和科创投资金的创新支撑能力,加大初创企业引育,加力投向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重庆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为支点,撬动产业链的整体跃迁。这一过程中,政策的前瞻性、生态的包容性与资源的整合力,共同构筑了“小而精”迈向“强而新”的成长阶梯,这既是重庆产业升级活力的体现,也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产业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