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深厚的制造业基础、政策红利叠加和企业创新实践,重庆加速打造智联电动车全球产业基地。从中国“摩托之都”,到全球智联电动车产业新高地,重庆大力推动摩托车产业向着“智能互联”跃迁。今日一起聚焦。
头部企业引领 产能与品牌双突破
走进位于大足区的台铃科技重庆生产基地,一辆辆造型新颖的电动摩托车正源源不断下线。作为企业的“明星单品”,它搭载了华为鸿蒙智联系统,可实现手机靠近解锁、里程预测、智能车检等功能,一上市就拿下了万台订单。包括这款产品在内,今年,企业已推出3款电动摩托新品。一季度产量预计超过20万台,产值突破4亿元,同比增长35%以上。
台铃科技(重庆)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明武告诉记者,他们正和北斗智联加大合作,持续开展技术和产品创新,同时在政府要素保障和专项补贴等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新的智能制造基地也正加快推进建设。今年全年产值预计将达到17亿元,同比增长45%。
在永川,电动车行业“龙头”雅迪的340亩生产基地同样开足马力。得益于政府部门的精准招商,200家上下游企业以雅迪为“圆心”形成集群化发展,电机、车架、轮毂等零部件本地配套率已超过60%,最长供货半径仅10公里,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重庆雅迪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华透露,他们现在也正积极对接海外市场,未来他们的智能化新产品将会出口到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地。预计未来三年,重庆基地的产能将突破500万台,产值超100亿元。
目前,全国电动车“前三强”雅迪、爱玛、台铃均已在重庆落子。去年,它们在渝电动车产量便接近300万辆,产值超70亿元,本地配套率超过60%。本土摩托车企业,如宗申、隆鑫也加速电动化转型,布局电动摩托车市场。全市层面,重庆已聚集摩托车整车生产企业43家,规模以上零部件配套企业400多家,形成年产1000万辆整车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重庆还以“智联化”为核心,提升“重庆造”智联电动车的全球市场竞争力。
五方面发力!
打造智联电动车全球产业基地
今年1月,智联电动车产业全球发展签约仪式暨工作会议在渝举行。雅迪、爱玛、台铃,以及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杭州北斗时空研究院签订《智联电动车产业全球发展体系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按照《协议》,多方将共同在5个方面发力,具体包括:
壮大智联电动车整车规模,重点建设以永川、铜梁、大足、巴南、九龙坡等为核心的智联电动车产业集群。
加快完善智联电动车产业链条,推动本地轻量化车架、轮毂等产品提档升级,不断提升智联电动车产业本地配套能力。
持续提升产品智联化水平,引导智联电动车企业推广以北斗为代表的自主信息技术、智能环境感知技术和智能安全驾驶技术。
积极拓展海外出口市场,重点加强与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合作,推动智联电动车产品和技术标准“走出去”。
着力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杭州北斗时空研究院等第三方机构,会同智联电动车整车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共同组建全市智联电动车产业联盟。
在智联电动车领域,重庆摩托车企业的技术探索已进入实践阶段。台铃提出通过“AI+北斗平台”实现电动车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电池监测、安全防控及回收的数字化;雅迪、爱玛等企业则聚焦高安全、长寿命的智联型电池研发,以支持全球化布局。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也为行业标准制定提供了技术样本。
今年总台春晚分会场,“重庆造”摩托车惊艳亮相,同样令人惊艳的还有一组数据,去年中国摩托车销量前十榜单中,重庆的宗申、隆鑫、银翔三家企业进榜。今年前两个月,重庆摩托车产业产值、增加值增速均超过20%。高增长的背后,正是重庆一揽子政策的“硬核”加持,加快摩托车产业向上升级。
目标:千亿产业集群
在重庆着力打造的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中,“高端摩托车”被明确为6大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之一,《重庆市高端摩托车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全市摩托车产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年产量突破800万辆;力争培育出4家年产50万辆以上的摩托车领军企业,打造2个国际知名的摩托车品牌,关键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率提升至80%,并提高摩托车的研发投入强度至5%。通过这些措施,旨在打造一个千亿级的摩托车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市经济信息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志杰表示,将依托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优势,发展壮大高端摩托车及智联电动车产业集群。持续完善智联电动车产业链条,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升产业标准、检验检测等服务能力,加速打造国内外一流的智联电动车产业高地。
加快建设智联电动车全球产业基地,在构建“智联化”生态协同、产业链韧性等方面,重庆还应该怎样发力?在重庆交通大学教授邓涛看来,第一是聚焦核心技术突破 ,通过政策引导、产学研协同、龙头企业引领等方式,重点攻关智能驾驶、核心软件、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研发,构建覆盖研发、生产、服务的全链条数据中台等;第二是推动自主技术的标准化,加快制定智能电动车智能制造、数据服务、质量追溯、产品回收等数字化管理标准体系,支持重庆本土的一些相关企业参与国际国内的标准制定 ,提升“重庆造”智能电动车的国际的竞争力; 第三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可以深化川渝合作,推动川渝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建设;另外,还可以考虑衍生新兴的一些产业,主要是通过智能电动车产业的示范应用作用,结合无人机、机器人等一些绿色智能产业,推动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打造“出行+物流+服务”的综合生态体系。
重庆的转型实践表明,传统产业升级并非简单替代,而是通过智联化实现价值链的跃升。凭借产业基础、政策红利、技术创新,以及以“智联化”为核心的生态协同,“四重共振”之下,“摩托之都”或将成为全球电动车产业版图上的崭新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