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双圈”五周年 “成”势而上“渝”来越好

今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迎来五周年的重要时刻。五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从高位谋划到宏图既定,从开卷破题到落子成势,五年时间,川渝兄弟同心、相向而行,谱出了激荡人心的“双城记”。

织密巴山蜀水立体交通网

目光投向长江之滨。由重庆航发集团、达州钢铁集团等川渝六方出资共建的万州新田港二期工程近日正式建成,意味着新田港的吞吐能力从600多万吨跃升到2000多万吨,为川渝东向出海再添利好。“能够帮助我们降低很多物流成本,一年大概在500-600万元。”四川方大达钢派驻万州新田港 重庆川渝三峡港口物流有限公司财务总监蒋尧说。

水上,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国家高等级航道为骨架的航道体系基本建成;陆上,郑渝高铁全线通车,成渝中线、成达万、渝西、渝万等高铁提速建设,在建和已建成川渝间省际高速公路通道21条,成渝“双核”间在建和已建成3条高铁通道、6条高速通道;空中,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四川达州金垭机场正式通航,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改扩建等项目加快建设,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形成。巴山蜀水间的立体交通网正持续加密。

在双城经济圈建设浪潮中,交通网络建设犹如“先行官”,引领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川渝正携手,将交通网络往低空延展。2024年12月25日,重庆至广安往返载人红色旅游跨省低空线路启用;12月27日,首条连通川渝地区的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航线开通;同一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条低空物流航线开通……这一条条“空中高速路”,是双城双向奔赴的写照。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3—2027年)》的部署,到2027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1小时交通圈”基本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能级还将大幅提升。空间距离在拉近,产业合作自然也愈发紧密。

川渝产业相融共促

2023年11月,时代长安标准电芯下线仪式在四川宜宾三江新区举行,当地动力电池产业链由此全面融入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态集群。在这家现代化工厂,每秒钟下线一个电芯,每2.5分钟产出一个电池包。这些电池很快被运往重庆,进入长安汽车两江工厂总装车间,每天可装备超过2500辆新能源汽车。截至目前,长安汽车主流车型已搭载四川50家供应企业提供的零部件,带动川渝683家合作伙伴发展、12万人就业。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川渝两地汽车产业发展规模持续扩大,零部件配套体系更加完善,成渝地区已建成我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拥有45家整车企业和1600多家配套企业,全域自主配套率超过80%,汽车产量占全国11%。

推动成渝“地标”在全球产业版图上加速崛起,两省市确立了联合打造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2024年1-11月,两省市电子信息产值规模占全国10.9%;两省市装备制造业集群规上企业超过4100家;川渝优质白酒、早茶红茶等特色消费品提质发展,联动打造柠檬金三角、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特色消费品集群营收规模达1.9万亿元。2024年12月中旬,工信部公布新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集群入选,至此,布局在成渝地区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达到5个。 此外,两地还培育有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而随着产业协同进程的深入,川渝“一家亲”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川渝高竹新区的成长,是生动缩影。

全国首个跨省域共建新区

2021年10月,全国首个实体化运行的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正式运行,办税时间缩短约60%。作为改革的重要成果,川渝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开出的首张发票存根,在2023年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这只是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成果之一。探索还在不断深化拓展:跨省市共建投资开发公司,双方共同派员实体运行;跨省市一体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重大项目入驻;成立跨省市税费征管服务中心;试行建设用地指标收储和出让统一管理机制;探索生产要素“同城同价”……

如今的川渝高竹新区,已实现规划编制、基础配套、交通建设等多方面一体化;改革“试验田”成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样板间”。截至2024年3月底,川渝高竹新区已入驻企业205户,形成了上下游协作、产供销畅通的产业集群。

五年来,川渝以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为目标,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携手将改革创新向纵深推进。首创性差异化改革积极探索,197个川渝改革类项目深入实施。全国首个跨省设立的联合河长办、全国首次实现跨省市中欧班列合作、在全国率先实现“电子口岸卡”业务跨关区通办、全国首个跨省协作推进低空空域协同管理合作备忘录等一批“全国首创”改革成果在成渝地区诞生。在这个过程中,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川渝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

中欧班列(成渝)

年度开行量占全国三分之一

在成都国际铁路港,记者看到了一派繁忙的景象。相似的场景,让人仿佛回到了重庆国际铁路港。因为均处于物流大通道上,两地已经跨越时空的限制,开展了一系列深度合作。成都国际铁路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宁巍告诉记者,共同使用重庆在杜伊斯堡的海外仓服务,为成渝客户提供了更优质的物流品牌。

自2021年首发以来,中欧班列(成渝)实现运营标识、基础运价、车辆调拨“三统一”,已开通51条线路,覆盖欧亚116个节点城市,年度开行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川渝携手,让中欧班列跑出了“加速度”,也让两地的通江达海之路更加通畅。

在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运输货值、重箱率等主要运营指标继续保持全国前列的同时,西部陆海新通道通达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548个港口。对外通道活力不断释放,开放平台能级也在提升。两地携手加快建设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12个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国际友好城市合作大会、西洽会等一大波国际展会赛事的密集登场,也进一步拉近了川渝与世界的距离。

越开放,越自信,越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由2019年的6.3万亿元增至2023年的8.2万亿元,4年迈过两个万亿元台阶。川渝两省市地区生产总值从 6.99万亿元、占全国7.09%,增长至 9.03 万亿元、占全国7.16%,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特征进一步显现。大道如砥,携手五年,川渝兄弟如今站在了第2个五年征程的新起点上,如何迈向更高水平合作,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肖金成建议,重庆、成都应由两个核心城市,变成两个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都市圈,这样层次更高、实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首席专家黄祖辉认为,成渝的大城市、中小城市、广大农村,要实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这三个方面的协同,打造一个成渝城乡融合的示范区。

在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看来,在西部建设更多的要素市场、金融市场,推动金融市场体系的构建更加多元,金融一体化的举措能够更多地落地,在未来确实是有很多事情是可以做的。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这片18.5万平方公里的热土、近亿人口,正以梦想为岸、以团结作帆、以奋斗划桨,迈步新的征程。 我们期待着,双城再起新风景。

(重庆广电-第1眼TV 吴春春 邓静 吴静 李艺 袁媛 丁琳 陈力 报道)

(  责任编辑:杨雨实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