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轨道交通站内的集市,在社交平台上出了圈。重庆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将小摊小贩引入轨道交通站内,市民乘坐轨道交通时,在摊位上就可以买到品类丰富的食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去现场,感受一下那香迷糊了的轨道站。
早上7点多,在轨道沙坪坝站内,品类丰富的早餐摊位一字排开,热气腾腾的各式早餐香飘四溢、烟火气满满。轨道市集从早上7点营业,会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左右。
来买早餐的基本都是行色匆匆的通勤族。为节约时间,大部分摊主都贴心地提前把早餐打包好,挑选、付钱、拎“ 餐 ”即走,整个过程只需要几分钟。大伙儿说,车站早餐平价、方便。在“争分夺秒”的“ 早8 ”路上,这样的站内摊位很贴心。
想象一下:当急着上班的你,空着肚子奔进早高峰的轨道站,迎面就碰上摆满早餐的小摊位,是不是会心生一种“刚刚好”的幸福感?社交平台上,有人盛赞重庆的“烟火气”;当然,也有人提出了食品卫生和公共安全的考量。目前,重庆的首批“轨道集市”,设在沙坪坝、谢家湾、金渝、牛角沱站。以沙坪坝站为例,站内集合轨道1号线、9号和环线三线换乘。集市设在空间充足的换乘通道里,既方便,又不影响站内通行。对于公众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担忧,轨道方面表示,入驻商户均通过正规渠道招商,相关证件齐全,不过仍然建议市民购买早餐后,出站再吃,不要在车厢内饮食,以免干扰他人。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重庆视察时指出,“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超大城市治理,不仅体现在多跨协同的宏观调度上,更体现在管理服务的最小颗粒度上。被称为“背篓专线”的轨道交通4号线,便是其中的代表。
渝北区石船镇,距离市区大约40公里。轨道交通线开通前,菜农们大多都在镇上卖菜,卖得慢不说,菜价也低。开通后,大伙儿开始到城里的农贸市场摆摊,成为4号线的常客,车厢里的背篓也多了起来。9月的重庆,天气依旧炎热,但仍有不少菜农每天踩着点踏上背篓专线。
很多菜农不知道,广受媒体关注的“背篓专线”,早些时候还经历了一些争议,曾有人在问政平台上建议,早晚高峰禁止乘客携带菜筐上车。重庆轨道集团对此的回应是:只要行为和物品合规,就不会干涉。这样的回应,不是“不管”,而是“细管”,兼顾菜农和普通乘客的体验感。
这样的重点照顾,不仅是背篓专线上,工作人员给力的“搭把手”、车厢广播新增的方言报站,还在于背篓专线之外。
红土地站外步行五分钟处,有爱心人士为菜农们专设的菜市场,这里不收摊位费、清洁费,外面再热里头也凉快,来买菜的居民也很多。
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这12个字。什么是人民城市?就是城市发展处处见“人”、城市治理服务于“人”。一条背篓专线,从起点到终点,从站内到站外,处处是“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鲜活实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庆还有很多不同版本的“背篓专线”。在川黔慢火车上,铁路部门拆除车厢座椅,专供老乡卖山货。在忠县,长江客轮十年如一日往返村镇和县城,送村民进城卖菜。在荣昌,派出所开院让乡亲们晒粮。“可以快,但愿意慢”;山城不只有麻辣鲜香,更有人情温暖。重庆始终把民生实事作为最现实、最直接的工作,每一年规划、滚动实施15件重点民生实事。而如何把民生实事做实、好事做好?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重要路径。
家住沙坪坝的李奶奶,坐上开往江津双福的公交车后未按时回家,疑似走失,江津区公安局接警后,区治理中心将信息流转到双福基层治理指挥中心,立即展开调度,大约两个小时,就找到了老人并安全送回。
对于两江新区的10岁女孩小倩和家人来说,“渝视救”视频120自救互救系统,是救命的“及时雨”。今年7月,小倩因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呼吸骤停、失去知觉。送医院来不及,她的父母在视频120的帮助下,第一时间为孩子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由于抢救及时,120救护车到达现场时,小倩已经恢复自主呼吸。在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接受几天的专科治疗后,很快出院。
“渝视救”视频120急救系统属重庆在国内首创,截至今年6月底,已推广至国内13个省市,有效开展视频指导救治51.5万例次。
如今,数字赋能应用场景,已经融入重庆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比方说,新生儿出生后的10个事项一次性办妥,实现“零材料”申请、“零跑动”办理,方便了新手爸妈;比方说,通过谋划建设“高楼消防”应用,全市的4万多栋高层建筑被逐栋赋予“高楼消防码”,实行分级分色预警;再比方说,连接北碚区与渝北区的嘉悦大桥,安装了上百个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大桥基本情况及健康等级。这一个个应用场景产生的数据,全都接入了重庆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实现城市运行和治理全域覆盖、全程感知、全时响应。重庆的城市治理,如何再上一个新台阶,在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周振超看来,在“问题导向”、“数字变革”和“城市社区”三个方向,可以下更大的功夫。
周教授认为,以问题为导向,切实解决城市生活、生产、生态所面临的碎片化、具体化问题,用绣花般功夫推进治理的精准化、精细化;运用“数据流”打通“决策流”“业务流”“执行流”,推行涉企涉民服务全生命周期一件事一次办,有效增强超大城市的治理能力。在城市社区,以“邻里舞台”等基层活动为载体,链接辖区社会组织和企业在民生实事、宜居安居等方面细抓落实,让市民享受到更便捷、更舒适的城市生活。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在发展中能看见、照拂具体的人,不断倾听民声、努力担当作为,用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空间,这是城市建设和治理的“思路”,也是人们的“心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相信,我们共同生活的这座城市,会更可爱、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