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堪称一方热土,常年热度不减,在“国内游”热门目的地榜单上,稳定保持“TOP10”,今年,更是跻身“入境游”热门目的TOP15,凭实力“圈粉”,一把文旅好牌,越打越好。2023年,重庆游客满意度全国第一、文旅传播指数全国第三;提速打造5A景区12家,增速全国第一;创建国家级文旅集聚区15个,西部第一、全国第二;另外,重庆旅行社的组客量,位列西部第一、全国第六;重庆还拥有全国最多的长江游轮,总数33艘,其中“五星级”游轮有22艘。
今天,重庆举行的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指出:放大重庆文旅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今日聚焦由此展开。
“刷新”8D魔幻的魅力值
所谓“行到三峡必有诗” 。重庆自古就是“诗和远方”的代表地。多少风光、多少诗意、多少浪漫,尽在入渝探幽的旅途之中。这里是文脉悠长的古城,“不可移动文物”多达2.6万余处。这里是导航的终极考场,山环水绕的公路上,个个司机都像“车神”。这里是美食的天堂,从早餐到夜宵,都能安排得明明白白。这里也是“水泥森林健身房”,通天的楼梯,就在每天的必经之路上。
重庆就像一个被植入了魔法的城市,山与水、古与今、喧嚣与静谧、国际范与烟火气,在同一个空间里,既激烈碰撞,也和谐相依,它们共同构成了独具辨识度的城市风景,身在其中,体验“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足以安放人们对“诗和远方”的想象。
今天开幕的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是近年来重庆规模最大的一次文旅盛会,也打开了一扇展望未来的窗口,释放出打通资源、多方协作的新信号。文旅深融,共赴未来。
“景观之上是生活”。“满足美好生活所需”,是文化与旅游双向奔赴的底层逻辑。文旅产业已成为撬动一方经济的新引擎。2023年,重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增加值,突破了1200亿元,同比分别增加了7.5%和13.5%。作为“山水之城”的重庆,在绿水青山中藏着蓝海广阔的“美丽经济”,需要发现美的“眼睛”,和变现美的“方法”。
“变现”山水之城的颜值
南川金佛山入冬后的首场“云瀑”,已如约登场。朝阳升起,在天际画出黄红两色的分界线,云雾在山林间翻滚,顺着山体卷起层层“浪花”,倒挂成飞流直下的瀑布云,仙气十足。云瀑是地形与气候联手制造的产物,需要同时拥有云海、高度差和风速。金佛山东麓的风吹岭,是云瀑的高发地带,从地名也能窥破两分玄机。这里山高风急,向阳山坡的湿润空气氤氲蒸腾,形成翻越山巅的上升气流;背阴山坡温度骤降,翻过山巅的云雾,变成下沉气流,在风的推动下,一泻千里。
南川的云瀑已经成为“爆款”,借助网络传播的流量,带来一波波打卡的游客。这也是“大金佛山178环山 趣驾路线”中的一站风景。178公里长的自驾游路线,串联了509处旅游资源,让沿线的4万余人次吃上了绿色的“旅游饭”,带动户均增收5000余元。
山水禀赋,孕育出一张张“文旅名片”,这些名片还在不断扩大影响,融入到重庆的城市名片之中。“巫山红叶节”就是典型例子。11月16号,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暨“巫山神女杯”艺术电影周将拉开大幕。红叶节和电影周,巫山已举办多届,且年年升级,今年更是推动“电影+旅游”的融合,吸引更多人来“拍重庆”,让重庆的山水为更多人所知。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重庆用文旅开路,探索着“变现方法论”。
为“打卡”而奔赴一座城市,是文旅融合最成功的范例之一。重庆文旅可谓“融”出了品牌、融出了流量。据统计,今年1—9月,重庆接待国内游客3.28亿人次,同比增长10.1%;接待入境游客76.21万人次,增长222.4%。而“文旅”融合对消费新场景的构建,效果尤为明显:以举行“红叶节”的三峡区域为例:去年,渝东北三峡区域共接待国内游客4300多万人次,实现消费近400亿元。随着需求的不断变化,“文旅+”的融合也非“一锤子买卖”,更多行业、更多领域,都在等待着“捅破窗户纸”,能融尽融。
深融“文旅+”的新风景
随着发令枪响,长江三峡(巫山)越野赛的选手,开始了挑战极限的奔跑。比赛路线巧妙经过两个4A级景区,让跑友们一路挑战,一路欣赏着“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美景。
参赛选手王磊说:“今天山上一直有云海,风吹着非常凉快,很利于出成绩。”另一位蒋汶利告诉记者,跑到山上的时候,看到云海特别美丽,所以大伙儿都在那里拍视频。
文旅融合体育赛事,是“文旅+”开启的新赛道。随着跨界融合越来越多,这条赛道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也不断带动着“城与乡”的双向奔赴。
这是黔江区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秋染湿地、绿水蜿蜒,一江碧水,蜿蜒流淌,勾勒出两岸青山、原野和村庄。从高空俯瞰,巍峨高耸的群峰,逶迤清凉的河流,绿树从中的白墙青瓦,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深秋乡村图画。黔江区不断加大对阿蓬江流域的综合治理,在沿江两岸发展柑橘、蚕桑等生态农业,不断提升着湿地的生态环境,把“文旅+”的转型牌,打出了“王炸”。“农、文、旅、体”等全面融合的新风景,让“山水与生活”同步变美,美美与共。
文旅融合进入“深水区”,消费市场的主导权已经转向消费者。市场进一步细分,更需量体裁衣。在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魏鹏看来,当前,旅游已从景区的“游山玩水”转变为城乡中的“自在松弛”,出游体验从“到此一游”转变为“深度在地”。要坚持创新引领,不囿于封闭的景区,不局限有限的门票,以大空间、大文旅思维谋求发展。重庆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要把蕴含在重庆山水、城乡美景、文化历史中的中国美景、中华智慧,说清、说透、说好、说活;要大力发展内容型产业,建设重庆山水+文化、体育、研学、旅游的活动平台;要构建内畅外联的通达环境,更充分释放免签政策红利,彰显全球最宠客城市的名片;要加快数智文旅建设,打造便利协同的数字环境,建立面向国内外游客的旅游信息集散中心,依据国际标准升级“惠游重庆”平台场景应用。
人们对“诗和远方”追寻,是文旅产业的基础。当文旅进入“深融”阶段,需要在基础之上,谋求“更上层楼”。有风景,更要有“风景之上的美好生活”。有“独特性”的地域文化,更要从中看见共同价值。“深融”的各方,从扩张数量、规模,到提升品质、效益,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山水与城市”、“城市和乡村“,也当如此:百业共兴、万物荣华。
(第1眼-重庆广电 吴霜 邓静 吴静 李波 袁媛 李艺 陈力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