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重庆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今日举行

诗意山水踏歌行,历尽天华起风景。11月15日下午,重庆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在大足举行,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巴山渝水在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

微信图片_20241115210055.jpg

党的二十大以来,重庆文化旅游事业繁荣发展,今年1—9月重庆市文化产业、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9%、7.3%;接待国内游客3.3亿人次、入境游客76.2万人、实现游客总花费355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222.4%、15.6%;文化旅游经营主体突破19万家;旅行社突破1100家,组客量列西部第1、全国第6。

串珠成链 全链条壮大文旅产业链

据了解,截至目前,重庆已打造国家级精品旅游线路17条、5A景区12家,创建国家级文旅消费集聚区15个。培育了万州天生城文旅街区等新产品新场景800余个,举办“渝味360碗”美食评选等活动1000余项,推出演艺场所100余家。

在打造国家级精品旅游线路上,重庆着力培育形成以山水都市、壮美三峡、多彩武陵等为代表的旅游精品体系。其中,万州区立足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底蕴,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全力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重要支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知名目的地;常态运行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牵头成立三峡旅游联盟,吸引湖北神农架、奉节白帝城、巫山小三峡等旅游业态入驻,开发三峡游、探险游、田园游等旅游线路20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该区接待游客2514.1万人次、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140.3亿元,分别增长24.4%、25.7%。

在提质打造5A景区上,大足区持续唱响“精美的石刻会说话”,创办《大足石刻研究》《大足石刻全集》等优秀刊物;发布《气候变化背景下石窟寺保护大足宣言》,为世界石窟寺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同时,实施大足石刻“五山”保护提升工程,建成大足石刻游客服务中心、文物修复医院,实现“五山”全面开放,今年1—10月游客量和门票收入分别达到113.2万人次、881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6%、9.3%。

武隆区作为重庆旅游国际化试点区县,全区总人口的1/4吃上了“旅游饭”。推动一二三产主动“+旅游”互促共融,建成高山番茄谷、创客艺术村、西南地区首家蜂疗中心等文旅项目。今年1—10月接待持票游客600.2万人,境外游客13.4万人,分别增长25%、113.6%。

在持续创建国家级文旅消费集聚区上,渝中区全力展现“老重庆”巴渝韵、“最重庆”山城味、“新重庆”国际范,着力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全方位激活文旅消费。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全面构筑完善文旅场景,培育消费新增点,引育规上文旅企业438家。1—10月接待游客8272万人次、增长8.7%,过夜游客916万人次、增长16.7%。

“文旅+百业” 推动“流量”变“留量”

作为知名的“网红城市”,重庆凭借“魔幻”出圈,依靠“宠粉”吸睛。但是如何保持当下旅游热度“长红”?怎样把“流量”变为“留量”?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重庆文旅找到了答案:“文旅+百业”。通过培育“文旅+商贸”“文旅+演艺”“文旅+科创”“文旅+体育”……“文旅+百业”融合发展业态,把网络传播流量转化为产业发展增量。

今年前三季度,重庆全市社零增长3.8%;批零住餐商业增加值增长8.9%。同时,做靓消费载体,截至目前,已培育全国示范步行街1条、全国示范智慧商圈1个、市级示范商圈3个。城市核心商圈、特色商业街等消费载体客流量增长超30%。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会执行会长、秘书长、首席研究员郭道荣表示,大都市的魔幻壮美,大三峡的诗画叠彩,大武陵的桃源锦绣,还有大足石刻艺术的嫚妙,武隆仙女白马的浪漫,巫山神女原乡的温馨,奉节夔门雄风的劲勇,主城千秋红岩的厚重、抗战堡垒的雄强和两江四岸的泼天灯海,都成了国内外游客普遍青睐的文旅融合精品。整个重庆连续多年成为全国游客最向往的网红之都、宠客之城。本次全市文旅发展大会的召开,必将进一步推动全市文旅支柱产业的加快培育。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重庆文旅将持续实施串珠成链,优化提升都市景观、历史人文、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精品线路体系;同时推进“文旅+百业”跨界融合,打造一批主客共享的文旅新产品、新业态和消费集聚区。到 2027 年,文化产业、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 GDP 比重均达到 5% 以上,文化旅游经营主体突破 20万家。

(  作者:王铎翰 卞凯翔   作者单位:视界网/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  )

(  责任编辑:周思睿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