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重庆巫山:加快建设山区库区强县富民现代化示范县

11月5日,在“扛起新使命 区县谈落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巫山专场上,巫山县委书记曹邦兴就发挥生态和人文两大优势,加快建设山区库区强县富民现代化示范县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巫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204万年前的龙骨坡遗址、5000年前的大溪文化、1700年前的大昌古镇、2.7万件馆藏文物见证了三峡地区的历史演进,凿绝壁通天路的“下庄人”展现了巫峡儿女的奋斗精神。

巫山地理独特、物产丰富。巫山脆李、巫山恋橙、巫山庙党是好生态孕育的好物产。巫山被誉为“中国脆李之乡”“中国庙党之乡”,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微信截图_20241105164542.png

依托“大三峡”资源,建设“旅游名县”

巫山把旅游作为第一支柱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知名旅游目的地,重点擦亮三张名片。

第一张是“长江三峡”,长江三峡的巫峡是第4套人民币5元纸币的取景地,小三峡被誉为“中华奇观”“天下绝境”。近年来,巫山以丰富三峡旅游产品为重点,建好巫峡神女景区、小三峡景区两条水陆环线,联通巫峡十二峰、五里坡世界遗产地、大昌古镇、天路下庄等20余个精品景区景点。

第二张是“巫山红叶”,北有香山红叶,南有巫山红叶,巫山红叶种植面积120万亩,以此为媒,已连续17年举办巫山国际红叶节,累计吸纳游客超4000万人次。同时,还开发了红叶叶雕、红叶书签等文创产品30余种。

第三张是“巫山神女”“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浪漫多姿的神女文化,让巫山、让神女峰成为人们心中的向往之地。巫山融合神女文化和峡江风光,打造巫峡·神女景区,当前正全力创建国家5A级景区。并且还以神女文化为题材,打造出大型室内奇幻秀《巫山神女》、长江情境夜游“三峡之光”,丰富了夜间旅游业态。全县旅游人数、综合收入近几年年均增速15%以上。

立足“大山区”实际,建设“农业强县”

巫山以山地地形为主,地势落差大,依山就势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是必然选择。近年来,巫山着力构建以果业、中药材、蔬菜为主的“3+N”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生态种植100万亩、生态养殖100万头,综合产值超过100亿元。

当前,该县正全链条培育巫山脆李这一“拳头产品”,巫山脆李全县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品牌价值超过34亿元,同时还延伸一系列脆李产品,开发出了脆李酒、脆李果脯、脆李面膜等系列延伸产品,带动全县20余万果农致富增收。一颗“金果果”变为老百姓致富的“钱袋子”。

发挥“大门户”优势,建设“小县大城”

巫山是重庆的“东大门”,正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打造山上山下“两座城”,推动县城规模向30平方公里30万人进行拓展。

在山上:高品质打造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规划面积约5平方公里,建设有摩天岭森林小镇、航空旅居小镇等5个特色小镇,今年夏天,日均接待游客超3万人,“我在三峡有个家”的愿景成为现实。

在山下:高水平建设产城景融合三峡港湾城,系统推进高唐、龙江、早阳、巫峡、南陵“五大组团”特色发展,畅通城市交通内外“双环线”,促进城区、园区、景区深度融合,“小县城”也有“大幸福”。

拥抱“大开放”机遇,建设“物流枢纽”

近年来,巫山着力打通对外大交通体系,巫山机场2019年正式通航,郑渝高铁2022年全线贯通,沪蓉高速、两巫高速、巫官高速、江南高速将在巫山境内形成“井”字形高速路网,“2小时重庆、武汉,3小时郑州、成都,4小时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这种交通格局日渐成型,巫山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

下一步,巫山将依托“水陆空铁”综合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水陆联运”“空陆联运”“水水中转”多式联运,探索发展港口经济、低空经济、铁路经济,加速多式商贸物流产业聚链成群,推动更多“巫山好品”卖向全国、走向世界。

激发“大农村”活力,建设“和美乡村”

巫山坚持将巴渝和美乡村建设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在点上注重示范引领,全力打造下庄、小三峡、神女峰、摩天岭、庙宇“五大示范片区”,目前,已创建成功的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市级和美乡村48个;在面上重点是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做好人居环境“微改造”和“精提升”,主要推进农村的厕所、垃圾、污水、能源方面的革命,努力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令人更加向往。

扛起“大库区”责任,建设“美丽之地”

巫山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最后一道关口,永葆“一江碧水向东流”是该县的政治责任,在全境护山、全域理水、全面治污持续发力,全力以赴打好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攻坚战。

目前,巫山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67.6%,长江干流巫山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水质还在持续向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长期稳定保持在360天左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  作者:杨雨实  )

(  责任编辑:周思睿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