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选对用好干部 引育本土人才 凝聚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通往沿河乡老柏树的新公路

干部入户规划产业

城口,是脱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

长期的贫困落后,加之重重大山阻隔,既是脱贫的最大阻力,也是返贫的最大风险。

“脱贫攻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城口县主要负责人称,自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城口县突出党建引领,选对用好干部、引育本土人才、唤起群众脱贫志气,凝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合力。

脱贫攻坚一线培养和锻炼干部

五年前,庞启渊还是城口县委研究室干部。2015年,他被派往城口县沿河乡北坡村任“第一书记”。在村里,庞启渊进院入户跑遍了31平方公里的大山,短短一年穿坏了4双胶鞋,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胶鞋书记”。他带领群众建设公路、维修河堤、改造危房、整治村容村貌,基本解决了发展基础设施瓶颈,并培育起生猪、山羊、山地鸡、中蜂笋竹等特色山地产业。

“脱贫攻坚需要排兵布阵,我们突出党建,推动尽锐出战,夯实攻坚力量。” 城口县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一是夯实扶贫机构力量,成立县脱贫攻坚办,设置11个工作组,抽调27名精兵强将到组攻坚,抽调24名年轻干部到脱贫攻坚办顶岗锻炼和集中攻坚,统一协调全县脱贫攻坚重大任务;二是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脱贫攻坚战启动以来,选拔8名部门正职、14名部门副职任乡镇正职,选拔24名部门副职任乡镇副职,选拔88名部门优秀干部任乡镇副职,选派22名年轻干部充实乡镇班子,选派60名中青年干部到乡镇顶岗锻炼,增派33名脱贫攻坚突击队员到重点乡镇攻坚,真正实现了“好钢用在刀刃上”。三是坚持因村按需选人组队,针对性选派优秀干部组建90支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组建25支驻乡工作队,120余名年轻干部到驻村一线任职,选调生全部安排到贫困村工作。“坚持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干部培养锻炼的主战场,既完成脱贫攻坚重任,又培养锻炼干部。”该负责人表示。

建制下设、职能下放、力量下沉,党员领导干部以上率下,全县272名扶贫干部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考核在村,讲政策、看现场、拉家常、做比对、解难题,做到户户必到、户户必清,与贫困群众冷暖相知、心手相连,涌现出了庞启渊、伍东、江奉武等一大批优秀扶贫干部,何国权、李奎、彭中琼、王华等永远倒在了扶贫岗位上。

城口把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蹲得住、抓得实、成效好的干部大胆提拔重用或职级晋升,不断增强选人用人在脱贫攻坚中的牵引力。脱贫攻坚启动以来,全县提拔重用脱贫一线干部119名。去年,庞启渊被提拔担任城口县修齐镇副镇长 。

培育本土人才打造扶贫尖兵

2019年,城口县高燕镇坪原村筹备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但找不到担任理事长的合适人选。村里找到在外销售农产品的村民胡安令,动员他回家带头发展集体经济。

胡安令回村后,把农产品陆续卖到了山外。在村集体的帮助下,他又带领团队建起了初加工厂房,添置了冷链车等,注册了商标。现在,10多名坪原人随胡安令回到了老家创业。胡安令还引来重庆灵芝协会理事郑德清提供技术支持,一起培育灵芝产业。

“打赢脱贫攻坚战,首先要在一线培育和开发人才,留下一支不走的人才队伍。”城口县组织部负责人介绍,城口县瞄准产业就业关键环节,狠抓优秀本土人才培育,不遗余力打造了四支扶贫尖兵。“同时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人才服务体系,为人才提供便捷服务。”

培育一批高素质农民,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建立农民田间学校17所、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7个,培育高素质农民3307人,其中现代青年农场主57人。

扶持一批致富带头人,分层分类开展“菜单式”培训,累计培育扶贫致富带头人446人,带动建卡贫困户2313户9628人增收,发挥带贫头雁效应。

储备一批乡村好青年,着力培养农村挂职本土人才204名,引导800余名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返乡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建立600余人的村级后备人才信息库,强化扶贫骨干力量。

选树 “新乡贤”800余名,成立救助协会,开展捐资助学、访贫济困,受益贫困群众达到4000余人次,强力推动精神扶贫。

“抓引进、重培育、搭平台、建机制,我们激活了本土人才助力脱贫攻坚的强大能量。”城口县相关负责人称,城口还实施乡村本土人才培养计划,建立60余人乡村干部人才培育本土师资库,让“土专家”“田秀才”也走上讲台,推动本土人才深耕基层,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强力的人才支撑。“让人才有舞台、有能力、有政策干事创业。”该负责人表示。

过去,王守令一直在外面打工。2017年,作为本土人才,城口县蓼子乡把他引回老家办酒厂、建养猪场,年出栏商品猪1500头、年提供仔猪1000头,带动26家贫困户养猪增收。去年,王守令又新建3000头养殖规模的养猪场。

从返乡创业的“归雁”转变成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王守令说,县党委政府非常支持本土人才的发展,猪场选址、种猪引进、贷款申请、疾病防疫等,政府干部都提供了高效贴心的服务。

“六进六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2019年,城口县明通镇先后有87户贫困户在有效脱贫后,递交了自愿脱贫申请书。早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初,“贫困帽”成了不少村民争抢的“香饽饽”,一些贫困户更是“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干部送小康”。四年之后,还是这些贫困户,他们却主动申请脱贫“摘帽”。

“变化缘于精神扶贫。”城口县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物质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贫困。脱贫攻坚以来,城口县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持之以恒推进“六进六扶”,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理论政策进农家“扶思想”。全县组织170多支宣讲队,实行三级书记讲党课、党员干部讲政策、草根名嘴讲理论、榜样模范讲故事、身边乡贤讲规约、致富能手讲技术,在群众心里种下了冲破思想藩篱的种子,汇聚成“我要脱贫”的磅礴力量。

典型示范进农家“扶志气”。全县连续3年评选表彰县级脱贫致富光荣户,以及评选孝老爱亲、勤劳致富、团结互助等各类典型榜样,通过开展“榜样一帮一”“榜样面对面”等活动, 引领群众树立脱贫之志。

干部专家进农家“扶人才”。全县选派223名优秀中青年干部到乡镇进村社,多种方式引进各领域专家型紧缺人才462名,回引大学毕业生200余名、外出务工能人400余名,逐步破解农村人才短缺问题。

致富本领进农家“扶技能”。统筹全县资源,深入实施“1户1人1技”工程,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确保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门实用技能,取得扶技能、带产业、稳就业、增收入、促健康、兴乡村多重效益。

和美人居进农家“扶环境”。大力推进“家家五干净、户户六整齐”党员干部帮扶责任机制,彻底扭转了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

文明实践进农家“扶新风”。综合采取法律规范、规约约束、村民自治等系统举措,深入整治办酒风、赌博风、慵懒风、脏乱风,农村歪风邪气得到根本扭转。

“‘六进六扶’是一场广泛的群众动员,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精神淬炼。”城口县宣传部负责人称,“六进六扶”扶出了新精神、扶出了新观念、扶出了新干劲、扶出了新面貌、扶出了新战果。“不再‘等靠要、懒装伸’,争相搞产业、创家业、奔致富, 90%的贫困户发展起了农业产业。”

去年2月,城口县以贫困发生率0.42%、群众满意度98.47%,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摘掉了戴在头上40多年的“贫困帽”。

张亚飞 刘茂娇 李官芮 图片由城口县委宣传部提供

(稿件原载于2021年01月21日《重庆日报》)

(  责任编辑:徐小婷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