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重庆经济奋力向上

长期处在全国第五位的重庆以2.91万亿元的GDP总额,超越广州,成为中国城市经济第四强。

文︱王昊月 编辑陈融雪

2月17日,重庆,两江新区鱼复新城的赛力斯汽车两江智慧工厂,机器人正挥舞着手臂安装轮胎

2023年1月,全国各城市陆续公布2022年的GDP数据,重庆以2.91万亿元的GDP总额,超越广州,成为中国城市经济第四强。

重庆晋升并非易事。

回望2022年,重庆经济发展不仅遭遇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还遭遇了疫情防控、极端高温干旱天气、电力供应紧张等挑战,在这样超出预期的压力之下,重庆能够稳住经济,实现2.6%的GDP实际增速,凭什么?

抗压起势

为稳定投资、促进消费,推动经济稳定恢复,重庆市2022年积极组建了稳住经济大盘工作专班,开展了“抓项目稳投资”专项行动,发布了192条稳经济政策“大礼包”,包括财税、人才、设备购买等各方面优惠政策,为企业纾困解难,全年为企业减负超过1500亿元。

同时,重庆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成渝中线高铁、渝西高铁、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藻渡水库等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4103.9亿元,超2022年初计划14个百分点,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稳中提质。

除了真金白银地补贴企业,重庆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了突出位置。

近年来,重庆大力实施传统支柱产业提升行动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加速传统支柱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着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制造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制药、新能源六大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2022年12月16日,重庆市永川区新领先(重庆)生物医药一体化研发服务基地,新领先重庆研究院的研发人员查看全自动硬胶囊充填机制作的样品胶囊药(黄伟/摄)

2022年,重庆汽摩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7.1%、材料和消费品产业较上年分别增长3.9%和2.1%,支柱产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1.4倍,光伏电池、工业机器人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40.1%、31.8%,高新技术产品增势迅猛;第二产业增速达到3.3%,有力支撑了总体GDP的增长。

与此同时,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不断推进也为重庆增色不少。

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实施后,广安全域正式融入重庆都市圈,成为全国唯一全域纳入跨省域都市圈的地级市;双核联动联建工作机制实质运行,第一批双核联动合作项目实施、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落地重庆两江新区、全国首个跨省域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获批建设。

2022年,重庆主城都市区GDP总量达到2.2万亿元,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短板待弥补

重庆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睹,但在关注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存在的短板,进而采取有力措施,让重庆各方面均能早日达到“一线”标准。

2022年4月15日, 重庆平创半导体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机器正对芯片进行贴片作业(黄伟/摄)

重庆的短板包括:

——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

作为全国面积最大的主要城市,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下辖区县众多。“一区两群”中,主城都市区具有天然的区位、交通、平台、资源等优势,聚集了全市66%的常住人口和76.7%的GDP总量,是重庆的经济核心区;而渝东北、渝东南“两群”实力相对较弱。

“一区”中发展最好的渝北区与“两群”里最薄弱的城口县之间,GDP差值巨大,区域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不平衡现象显著,这一问题导致重庆的人均GDP在全国GDP十强城市中排名靠后,制约了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向深向实发展。

——科技创新能力尚存痛点。

重庆近几年一直倾力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吸引了一大批科技型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落户。重庆在2021年启动建设全市首个大科学装置“超瞬态实验装置”项目,科技创新成效可见一斑。

然而,无论是横向对比北上广深等科创实力强劲的“标兵”城市,还是纵向考量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西部唯一直辖市的战略地位,重庆的科技创新能力都相对略显薄弱。

首先是创新资源缺乏。目前重庆的创新资源总量偏小,且分布不均,各类要素向先进生产力聚集能力有待加强,截至2023年2月,重庆共有高新技术企业7000家,同比增长24.3%,与北上广深四市3.7万家、2.2万家、1.2万家、2.9万家的体量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其次是创新活跃度。当前,受科技营商环境不够完善、创新人才支撑不足、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等因素影响,重庆技术合同成交额、发明专利授权量等指标距离“一线”标准仍有距离,科技创新活跃度需进一步提升。

三是科技支撑。2022年重庆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约为2.3%,不仅低于GDP五强中的其他城市,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是因为重庆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体量较小,大部分企业出于对成本和收益的考量,仍存在轻创新、轻技术、轻研发的现象。同时,产学研合作机制也存在融合广度窄、深度不够的短板,没有形成“企业出钱—机构研究—知识产权共享”的良性循环。

——产业链稳定发展仍存隐忧。

近年来,重庆加快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供应链保障总体稳定,并且已经建成了较大规模的制造业集群,产业门类完整,产业链也较为齐全。但同时也要看到重庆产业链实现稳定发展仍要在三方面着力。

一是提升产业能级。当前,重庆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其中汽车、笔记本电脑等重点产品多数处在中低端水平,附加值较低,拥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较少,产业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是加强领军企业带动能力。截至2022年12月31日,重庆A股上市公司共计68家,其中市值超过千亿元的仅智飞生物和长安汽车两家公司。龙头企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较小,对配套企业的聚集力较弱。

三是推进产城融合程度。重庆部分地区的工业园区虽然取得了不俗成绩,但仍然存在发展定位、发展方向不明确,与当地城市建设的协同程度较低的不足。

摸高四万亿

“跳一跳,够得着”,中共重庆市委六届二次全会上,重庆定下了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迈过4万亿元、12万元的经济发展目标。

为达这一目标,重庆需要付出巨大努力。

一是破局同质化发展。

当前,重庆各区域在电子信息、大数据、金融等多个领域存在一定同质化竞争现象。这容易导致优质企业集群效应难以显现、内部资源进一步分散,以及无序发展和重复建设的问题。

破解这一难题,重庆可形成跨行政区化的协调机制,梳理各区资源配置,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任务,避免优势分散,打破几大板块自成体系、组团发展的惯性思维,增强重庆整体的发展动力;同时还应加强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依据各区特点放大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对于邻近区域间的相似或相同产业进行合理布局,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差异化协同发展。

二是下好双城经济圈一盘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满三年,两地合作逐渐加深,在经济总体实力、协同创新能力、对外开放程度、生活宜居水平等多个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但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发展时间更长、实力更为强劲的城市群相比仍有不少提升空间。

未来,成渝两地宜持续加强合作,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为纽带,共同打造“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和“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营造包容开放的科技创新环境,构建“科学家+企业家+经纪人+投资人”的新型科创人才结构;加快形成“双核”引导、城乡均衡的高品质消费空间,打响地域文化旅游品牌,聚集全球消费品牌落户,构建协同共享的一体化消费环境;共同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因地制宜推广各种“中心城区+毗邻地经济区”联动的发展模式,形成“成渝一家亲,唱好双城记”的良好局面。

三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重庆是全国唯一的陆港型、空港型、港口型和生产服务型“四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在内外贸一体化建设上具有极大优势。近年来,重庆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了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的新格局。

新的一年,各地相继加足马力拼经济,武汉、重庆、广州、深圳等市2023年GDP目标增速都定到了6%以上。既有的城市排名只能代表过去的成果与不足,依托自身优势、瞄定未来发展,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更要兼顾高质量发展,才能让重庆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始终保持竞争力,迎来一个又一个发展新阶段。

(  责任编辑:余韬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