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重庆新闻 > 正文

【重庆市杰出英才风采】重庆市冬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李长洪:智障孩子和精神障碍患者的“知心姐姐”

李长洪。(视觉重庆记者 解小溪 摄)

11月23日,记者走进“藏身”于渝中区华福巷某居民楼内的重庆市冬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面照片墙——白墙上悬挂的一张张关于中心开展各类社会服务的现场照片,满是欢乐笑容。首届“重庆市杰出英才奖”获得者、冬青社工服务中心主任李长洪就在这些笑脸人群中。

李长洪今年34岁,2008年,她从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智障人士职业康复训练中心,正式开启了社工职业生涯。

“在那里工作三年,我接触了近200余名智障人士,直接服务了100余名。”李长洪回忆道,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教有智力障碍的孩子基本生活技能,比如叫他们起床,教他们穿衣服、叠被子、吃饭等,对于障碍程度轻一些的孩子,还教他们做简单的手工,“孩子们每学会一项很简单的生活技能时,都能让我感到欣慰与知足。”

一段时间下来,从孩子们无人理睬她的问候,到与她热情击掌回应,李长洪的努力终于让这群孩子懂得了尊重和友爱,并成为他们眼中的“知心姐姐”。

随着我市社工事业的发展,2013年,李长洪来到了重庆首家民办社会服务工作中心——重庆市冬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担任项目主任,主要负责社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

由于这个领域的特殊性,李长洪在国内几乎找不到可以借鉴的服务经验,只好自己摸索。

“精神障碍患者个人的服药管理、情绪和家人关系的疏导,是我们帮扶的重点。”李长洪说,精神障碍患者行为情绪不可控,随时可能神神叨叨、自言自语,甚至还有攻击性,这给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

“刚开始,有些家属不太理解,他们在长年累月照顾精神障碍患者的过程中心情不好,还要担心患者老了以后怎么办。我无数次被服务对象及家属拒绝和怀疑,甚至还遭遇放狗咬、被当成骗子而报警等尴尬。”李长洪说,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下,她也没放弃,以真诚赢得服务对象及家人的信任,为500多名精神障碍患者建立了基础档案,开创了以患者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平台、以医院为支撑、以社工为纽带的服务模式,为在社区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相应服务。

在工作遇到困难时,李长洪总会安慰自己“再用心一点,就会有所改变”。她告诉记者,看着服务对象和家属身上点点滴滴的改变,心里很温暖。而这份温暖源于服务对象及家属的认可,更源于对社会工作的坚守。

今年是冬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的第十年。如今的李长洪思考得更多,不再只聚焦于患者个人及其家庭的需求和发展,还关注起他们与整个社区、社会的互动和融入。

于是,李长洪和团队合作出版了《扶贫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和《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两本专业书籍,推动编制了《社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和《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两条地方标准,让精神障碍患者、社会矫正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庭更加了解相关政策信息和相关单位所提供的服务;以社区矫正对象为原型拍摄的微电影《少年张望》,引导社会大众更多了解社区矫正人员这一群体,并消除对他们的歧视,获得公平待遇。

谈起这次获评英才奖,李长洪十分谦虚。她说,相对而言,社会工作的知名度还不够高,所以当同行得知这个喜讯后,都非常振奋和激动,“这激励着我们要以更加专业、负责的态度投身社会治理的大格局中,服务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记者 杨铌紫 实习生 李丰耘)

(稿件原载于2020年11月24日《重庆日报》)

(  责任编辑:陈卓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