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图为中共重庆地委旧址二府衙70号(今渝中区二府衙街19号)。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1919年6月3日,川东学生救国团3000余人游行示威,声援北京五四学生爱国运动,要求争回青岛,惩办卖国者。
1925年春,团中央特派员萧楚女(二排左二)与杨闇公(二排左一)、罗世文(后排左四)等团重庆地委部分负责人合影。
1926年9月5日,英国军舰炮轰万县城,制造震惊中外的万县九五惨案。中共重庆地委发动四川人民掀起声势浩大的反对英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共中央就万县九五惨案发布《告民众书》。图为万县九五惨案中受伤的中国士兵。
1919年秋,邓小平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1920年夏自重庆启程赴法勤工俭学。
1926年12月,为支援北伐战争,重庆地委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发动泸顺起义。图为泸顺起义部队司令部旧址——泸州春晓楼。
1926年1月,重庆最早建立的两个党支部之一中共重庆支部旧址。
1926年1月,重庆最早建立的两个党支部之一中共綦江支部旧址。
1927年3月31日,四川军阀刘湘勾结蒋介石在重庆制造骇人听闻的三三一惨案,大肆屠杀共产党人、进步学生和革命群众,使重庆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重庆及四川地区的革命斗争转入低潮。图为三三一惨案发生地打枪坝旧址。
1928年2月10日至15日,中共四川临时省委扩大会议在巴县铜罐驿周贡植家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以傅烈为书记的中共四川省委。
“开路先锋进雾城,躬耕庠序发新声。精神到处文章老,马列花开意纵横。”渝中区望龙门二府衙街,一幢青灰色的三层楼建筑,古朴庄严。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在此成立,成为全川革命运动的核心,朱德、刘伯承、吴玉章、萧楚女等常在此活动。后来,有人用这首诗赞颂他们在重庆播撒革命火种的壮举。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重庆及四川地区一些有志青年迫切希望找到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药方”,邓小平、聂荣臻、冉钧等从重庆出发,奔赴法国勤工俭学,走上革命道路。1921年开始,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如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陈毅等为寻找救国济民之路,以重庆为舞台,掀起了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热潮。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许多地方是先建党组织再建团组织,但重庆的建党活动是从团组织的创建开始的,即“以团代党”。1922年10月9日,唐伯焜、周钦岳等人在重庆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1926年2月,杨闇公、吴玉章、冉钧等成立了四川地区第一个党的领导机关——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简称“中共重庆地委”),作为统一领导四川省的中共党组织和党员的组织机构,直属中共中央领导。
《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记载:中共重庆地委的成立,是重庆近代史上的大事件和转折点。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复杂政治形势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四川革命运动的统一领导,担负起了领导全川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重任,确立了重庆作为四川革命运动的中心地位。
1926年11月,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重庆地委决定成立以杨闇公为书记,朱德、刘伯承为委员的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成立最早的地方军委之一。同年12月,为支援北伐战争,重庆地委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发动泸顺起义。尽管起义失败,但主要领导人和组织者朱德、刘伯承、陈毅等成功转移到南昌,成为“八一”南昌起义的重要领导人。
泸顺起义是党在大革命时期争取改造旧军队的一个范例,被后世评价为“南昌起义的一次预演”,奏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起义的先声”。
重庆,是一座革命之城、英雄之城。大革命失败后,重庆地方党组织遭受空前破坏,许多领导人及基层干部、党员被捕牺牲。他们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用鲜血和生命浇灌了重庆这片英雄的土地,让革命的火种呈燎原之势。
(记者 彭瑜)
(稿件原载于2021年07月01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