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故宫收藏的宁夏手工毯,原来是这样……

新华社银川7月26日电(记者马思嘉)明清时期是我国宫廷用毯的黄金时期,地毯不仅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更是礼仪载体。据考证,在故宫现存的近千件明清地毯中,有三百余块是宁夏毯,其中大半产自宁夏中卫。

百年时光匆匆流逝,织毯技艺熠熠生辉。走进中卫市滩羊地毯有限公司,车间内,女工们或是在毯面栽植绒线,或是将图案周围的部分绒线剔除、打造立体感……

工人在车间内织造毛毯。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一块中卫手工毯,要经过选毛、洗毛、染毛纱、绘图、织毯、修整等14道工序,经过十几名工人的手才能完成,其中最复杂的就是打这个‘8’字扣。”中卫市滩羊地毯有限公司负责人、宁夏手工毯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魏海明说。

高大铁架上,643对经线被绷得笔直,52岁的杨凤华飞速将手中羊毛线穿过前后两道经线,形成“8”字扣,拉紧后将线割断,便栽下一粒绒。一行行栽下,毯子逐渐成型,彩线形成纹样。这条长2.3米、宽2米的毯子需要打超过46万个“8”字扣,即便是从业已35年的杨凤华,也需耗费两个多月心血才能完成。

织毯女工在成对经线上打“8”字扣,栽植绒线。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中卫手工毯织造技艺已有百余年历史。清朝同治年间,地毯艺人金海师徒从青海来到宁夏中卫,建起地毯作坊。中卫手工毯主要原料是宁夏本地盛产的滩羊羊毛,毛纤维长、弹性强、光泽度好,且制作工艺考究,产品质地柔韧耐久、图案富贵典雅。

随着当地地毯手工业的发展,一些地毯艺人联合办起地毯作坊,不断改进工艺,中卫地毯逐渐进入北京、天津、南京、西安等地,还被洋行收购、带入国际市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卫手工毯远销海外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中卫的地毯厂曾十分红火。然而,随着机械工业的进步,成本低、织造快、品类多的机织毯在国际市场走红,手工毯滑入低谷,一度面临失传危机。

车间内,女工正将经过染色的羊毛线缠绕成球,供后续使用。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2009年,魏海明所在的地毯厂进行改制,他便注册了中卫市滩羊地毯有限公司,请回能够编织手工地毯的技师,开始自己研制、销售地毯,使得这项古老技艺得以传承。

从过去的寺庙用毯或贡毯,到如今的装饰挂毯、沙发垫、瑜伽垫等各色产品,从梅兰竹菊、龙凤呈祥等传统纹样,到大麦地岩画图案、宁夏国宝级文物“鎏金铜牛”纹样……中卫手工毯在变化中迎来新生。

魏海明展示公司织造的宁夏文物主题手工毯。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在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等国际展会上,中卫手工毯广受欢迎,拿到不少订单。目前,魏海明公司的产品除了满足宁夏本地市场外,百分之九十销往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等地。

2021年,宁夏手工毯织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魏海明随后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今年3月,他的公司被认定为“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成为宁夏唯一上榜企业。

车间内,一名女工正趴在织造好的毯子上,仔细检查是否有栽植错误的绒线,一经发现,便将其钩出重新编织。“每一道不起眼的程序都起着决定性意义,虽然顾客不一定看得出问题,但中卫手工毯传承一百多年,我们要以诚信为本。”公司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袁红英说。

(  责任编辑:杨雨实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