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应对低温天气,各国都有哪些招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 寒潮来袭,北半球多地气温骤降。每年都要经受严冬考验的国家和地区,在应对低温天气和冰雪挑战方面各有招数。

抵御寒潮有预案

得益于天气预报机制日益完善,一些国家通常会在寒潮和暴风雪来临前就发出预警,提醒民众和各部门做好准备,同时启动相应预案。

1130040523_17032970271291n.jpg

5月20日,在蒙古国苏赫巴托尔省,货车在暴风雪中行驶。新华社发(蒙古国苏赫巴托尔省BBS电视台供图)

12月中旬以来,蒙古国大部分地区遭遇极寒天气,一些地区气温骤降至零下40摄氏度以下,首都乌兰巴托气温连续多日低于零下30摄氏度,全国80%以上国土面积被大雪覆盖,部分地区平均冰雪厚度超过20厘米。

受极寒天气影响,蒙古国教育和科学部决定从12月中下旬起全国各类中小学转为线上教学模式。此外,从12月18日至2024年2月1日,乌兰巴托市区实施机动车辆单双号限行,以缓解极寒冰雪天气下的交通状况。

12.jpg

这是2023年1月24日拍摄的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金角湾冰冻的海面。新华社发(郭飞洲 摄)

俄罗斯远东地区气候恶劣,冬季漫长寒冷,低温天气持续长达半年。为保障居民安全和生活便利,俄远东地方政府会向不同人群发布有针对性的天气预警,还通过互联网公布居民楼供暖供电故障以及维修进展等情况。

日本气象厅本月中旬就低温和大雪发布“早期天候情报”:从12月20日开始到圣诞节前后,日本大部分地区将遭遇大范围气温骤降,平均气温比往年同期低2摄氏度以上。大雪临近时,日本气象厅还会视情况发布“注意报”“警报”和“特别警报”。

美国国家气象局通常在冬季风暴来临前12小时至48小时内发布预警。美国地方政府和社区要求居民安装和测试带有备用电池的烟雾报警器和一氧化碳探测器,应对极端天气下人们在室内可能遇到的风险。

积雪清理有策略

在降雪较多的地区,防止和清理积雪是每年冬季的“必修课”。

13.jpg

2022年12月23日,行人在日本石川县金泽市冒雪前行。新华社/共同社

日本很多城市比同纬度的欧美城市冬季降雪更多,积雪也更深。在冬季多雪的日本城市,房屋多设计成陡峭的屋顶,避免积雪过多。而屋顶的雪落下来的位置也事先经过测算,防止落到公共道路上或邻居家中。

为节省人力,日本加强研发除雪技术。东日本高速道路公司开发出卫星系统,利用导航卫星高精度定位除雪车,结合高精度地图,判断除雪车是否压线、是否会撞到障碍物。这家企业目前在研发除雪车驾驶控制技术、高速除雪卡车等,目标是2025年后实现全自动化除雪。

14.jpg

2023年10月27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工人清理台阶上的积雪。新华社发(亚历山大摄)

据《俄罗斯报》报道,目前每天约6万名市政工人和1.5万件技术设备在首都莫斯科进行除雪工作。除了传统的雪铲,俄罗斯投入大量电动雪铲、多动能除雪机、扫雪机、抛雪机等现代化设备用于除雪。在收到降雪预报后,市政人员会用除冰材料处理陡坡、路堤、桥梁、隧道等路段。

寒冬防护有指南

进入寒冬时节,一些国家还会发布防寒指南,引导个人和家庭用科学方法御寒。

在俄罗斯,当地紧急情况部门专家建议在选择御寒衣物时坚持“三层法”:第一层是贴身衣物,即透气保暖内衣;第二层衣物为隔热层,可以选择毛衣、运动衫、打底裤;第三层为保护层,可以穿滑雪服、防风夹克、羽绒服或毛皮大衣。寒冷天气时穿的鞋履应该比平时大一号,穿保暖袜,不建议穿过紧的鞋子,理由是可能挤压血管导致脚部冻伤。

在加拿大,最大城市多伦多11月发布了冬季服务计划。根据该计划,当气温降至零下5摄氏度时将开放市内4个避寒中心;当气温降至零下15摄氏度时,政府巡逻人员会规劝露宿街头的流浪者进入室内避寒,同时开放更多避寒空间。

15.jpg

2022年1月29日,居民在美国纽约清扫路上积雪。冬季风暴给纽约市及周边地区带来大雪和强风。新华社记者刘亚南摄

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11月首次启动一项针对冬季寒冷天气准备工作的计划,通过教育、宣传等活动提高公众风险意识,介绍应对恶劣天气的方法。为应对极端天气,美国政府还启动了低收入家庭能源援助计划,对极端天气来临时无法负担取暖费用或房屋维修费用的群体提供相关帮助。(文字记者:葛晨、陈静、钱铮、谭晶晶、阿斯钢、陈畅、陈汀、林威;视频记者:李光正、孟菁、李海涛(报道员)、郭飞洲(报道员);剪辑:鲁豫、孙硕;编辑:张淼、陈勇、张莹、马晓燕、陈丹、徐晓蕾)

(  责任编辑:陈卓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