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游重庆 > 资讯 > 正文

重庆大渡口:“猫儿峡”的由来

“山容留禹凿,峡意仿夔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一位名叫张问陶的诗人路过猫儿峡,江水拍岸,声如金鼓,见石壁高耸入天,犹如半个夔门,他不由写诗感叹:这仿佛是大禹留下的鬼斧神工之作。

如此奇景,就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跳磴镇。

猫儿峡(摄影:陈长青)

猫儿峡,古称大茅峡,与铜锣峡、明月峡并称为重庆长江小三峡,也称“巴渝小三峡”,是大渡口区文献记载较早的著名自然景观之一,系长江切割观音山而造成的峡谷,该峡地处大渡口区跳磴镇和江津、九龙坡三区交界,旧时是巴县连通江津的重要交通关隘。

猫儿峡从石盘到白沙沱,全长3公里左右,处处皆景。北岸是壁立千仞、刀壁斧削的金剑山,南岸则是怪石横江,形如层层堆积的书本,人称“万卷书”。峡口处有一山,其石如片片莲花,人称“莲花背”。莲花背下嵌着三块正方形的石头,犹如三颗“骰子”,每颗大约一米见方,人称“骰子石”。

风景之外,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猫儿峡”一名的由来了。

据《巴县志·水道》记载:“峡在县西。至铜罐驿下游,两山壁立,约束江流曰猫儿峡,古大茅峡也。”相传古时候一个叫茅君的人在峡谷内一个山洞里修炼成仙。后人就把茅君修炼的山洞称作栖真洞,而这条江峡就称作大茅峡。时过境迁,“大茅峡”也被当地人俗称为“猫儿峡”,至于这一变化是否源于“大茅”变“大猫”口口相传的误读,则已不可考。

犹如半个夔门的猫儿峡,红圈处为“大猫”,黄圈处为“小猫”。(摄影:陈长青)

另一种说法,则源于中国人对山川奇景据形起名的习惯。跳磴镇的村民们代代相传的讲述中,之所以将这峡谷唤作“猫儿峡”,有人说是峡谷一处山脊轮廓状若大猫匍匐水中,如正酝酿奋力一扑的捕鼠状;也有人说是山壁上有一大一小两块奇石,形似大猫护崽。不论哪种说法,似乎都有几分道理。

猫儿峡的“小猫”。(摄影:陈长青)

不过,无论是山形还是奇石,要看出像猫的角度,观者都需要在江中的角度才能看见。最佳的地点,莫过于跨江连接大渡口和江津的地维长江大桥上。

(  作者:师瑶 陈长青   作者单位:大渡口区融媒体中心  )

(  责任编辑:康希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