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央媒关注 > 正文

新华社 | 大足石刻进入国家统编历史教材

3月1日,大足中学的同学们上历史课时发现,最新修订的国家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中新出现了家乡传统文化的身影:在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中,大足石刻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图赫然纸上。

大足中学的历史老师为同学们讲授大足石刻的历史。

大足石刻始建于初唐,鼎盛于两宋,共5万余尊造像,代表了公元9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蕴含着“慈、善、孝、义、廉”等中华民族传统价值理念,彰显了民族优秀文化的无穷生命力,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999年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继敦煌莫高窟之后中国第二个石窟类的世界文化遗产。

自20世纪90年代起,大足石刻以各种形式进入地方教材、高校专业教材。1998年,大足石刻被编入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以“史海拾贝”的形式呈现,该教材曾在西部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直至2017年秋季中国历史教材改版。2012年,大足石刻被编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地方教材)。2013年,大足石刻被编入由人民美术教育社出版的美术教科书(地方教材)。此外,南京师范大学还将大足石刻纳入历史、美术、哲学等自编专业教材。

从本学期起,全国广大青少年可以从历史课本中领略大足石刻的文化艺术魅力。“作为一名大足人,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初一(七)班同学黄茂恒说,当翻到大足石刻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图时,他特别激动,一口气看完了这一课的全部内容。

初三(十)班的学生谈飞小时候生活在甘肃,后来转到大足上学,对石窟文化特别感兴趣,早就听说了“北敦煌、南大足”。听说大足石刻进了历史教材,谈飞马上向老师借了一本教材一睹为快。“一定学好这部分内容,做石窟文化的传播者。”谈飞说。

大足中学的同学们讨论历史书上新增的大足石刻相关内容。

“大足石刻进入全国统编教材,有利于深化青少年对中国石窟艺术、唐宋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对培养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积极作用。” 大足中学历史教师徐雪梅说,拿到教材后,她就一直在思考如何上好这一课。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她将利用本土优势,结合教材内容,让大足石刻的人性光辉照进孩子们的心田。

(  作者:王晓曈、谢凤  )

(  责任编辑:康希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