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首页推荐 > 重庆 > 正文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域推广“小微湿地+”模式 重庆和美乡村有颜值更有价值

在建设美丽重庆的过程中,如何把绿水青山的“颜值”转换成产业发展的“价值”?近年来,我市全面加强小微湿地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积极探索“小微湿地+”模式,一个个“小而美”的湿地,让重庆的和美乡村有颜值更有价值。

在璧山区丁家街道观堰河沟,一项“小微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正有序推进。目前,基底改良、岸线清理、石笼护岸、生态塘构建等工作已经完成,眼前这片水域再现水草清新、绿意盎然的景象。

璧山区丁家街道生态环保岗负责人戴明达介绍:“通过栽植刺苦草和马来眼子草等水生植物,构建生态系统。通过一个多月的栽植,水草全部存活了。现在整个水域全部就由以前的那种黑色水体,变成了现在清澈见底的一个状态。”

在梁平区双桂湖周边,溪水潺潺、池塘清澈、草甸铺展,多种类型的小微湿地星罗棋布,构成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随着“小微湿地+生态旅游”模式的持续推进,当地自然研学、民宿康养等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

梁平区湿地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余先怀说:“双桂湖的周边布设了十多处的生物塔,我们也叫昆虫旅馆。它主要是为爬行动物,还有昆虫提供栖息的场所,也是能够提升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也可以作为中小学生科普的好的场所。”

梁平区安胜镇龙印村米当家民宿负责人孙东旭告诉记者:“主要就是节假日,还有周末,游客比较多,平均都还有个一百多人。”

为更好推广“小微湿地+”模式,今年我市还出台“小微湿地+”建设工作方案。方案明确,到2025年, 全面摸清全市小微湿地资源现状,制定小微湿地保护利用规范,每个区县认定不少于1个“小微湿地+”示范点。到2027年,全市将建成120个“小微湿地+”示范点。通过“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小微湿地空间保护利用格局基本稳定。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廖梦然 贺应桃 特约记者 苏庆 陶冶 周洁)

(  责任编辑:杨雨实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