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教育动态 > 正文

刘宴兵: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 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2月2日,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科学技术局、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重庆市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共同主办的唱好“双城记”,融汇“教科人”:2023首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科技人才融汇发展论坛举行。

图片1.png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讲话。周涛 摄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表示,本次论坛以“唱好‘双城记’,融汇‘教科人’”为主题,契合国家战略和全市部署安排,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重庆把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一号工程”,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正向纵深推进,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成渝两地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路径,提高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力和支撑度。

刘宴兵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释和深入解读——

第一个方面:对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三点认识

“教育、科技、人才”是驱动知识和创新的三驾马车,三者有着天然的、密切的、内在的、本质的逻辑关系,既辩证统一、又一体相承,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其中我认为教育是影响发展最持久、最深厚、最磅礴的力量,而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可以和其他资本资源、矿产资源不同,是可以反复开采的,所以教育是开采人才智力很重要的途径手段。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需要我们深刻把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三大战略有效联动的时代定位、内在逻辑和神圣的使命,为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

第一,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是将党中央统筹应对“两个大局”的战略部署。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科技作为影响世界发展格局和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其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技术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新时代对教育、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任务。教育、科技、人才融合推动发展是必经之路、必然要求,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系,加快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充分发挥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支撑引领现代化的核心功能和突出优势。

第三,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是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加速演进和拓展,基础前沿领域相继突破,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科技、人才”越来越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战略和资源的持续动力。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挥好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推动互为因果、互为支撑、互为促进中寻求最大变量,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此次论坛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科技、人才融汇发展,选题好、强聚焦,既紧扣中央要求,又切合成渝地区教育实际,正当其时、恰逢其势。

第二个方面:重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三个实践

近年来,全市教育系统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机遇,落实好市委“一号工程”的部署要求,全力推动两地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是协作机制更加完善。进一步深化两地教育领域协同和全方位合作。组织召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第五次联席会议,共同绘制路线图、共同制定时间表、共同按下快进键。成立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引领带动市区级教研员、一线教师千余人。将西部职教基地纳入教育部和重庆共建的文件内容,成立成渝两地职教基地联席会制度。组建西南地区高校外语教师发展联盟,20余所川渝高校加入联盟,全面发展两地教育资源多层次共建共享,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动力源。

二是平台支撑更加有力。强化成渝两地教育平台支撑作用,两地高校联合申报“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试点,联合制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改革试点建设方案,签订合作备忘录。深化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澜湄区域职业教育合作联盟务实合作,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新增自贡市、大足区等7个教育部门,作为川西、渝西教育共同体成员单位,共同探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三是合作形式更加丰富。创新成渝两地合作形式,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一体化试点,推动部分区县教师发展深度合作、协同发展。大力促进成渝两地人才交流合作,依托成渝名师、名校长、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帮扶等项目,通过联合组班、跨域培训、协同监管等模式,培训川渝教师 300 余人。组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合访企拓岗暨校企对接活动,联合拓展就业岗位,确保毕业生就业大局稳定。

一年来,川渝两地教育系统务实合作、共建共享,把教育工作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动力源”,全面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作用,有力促进和推动国家区域发展“第四极”培育发展。

第三个方面:对全面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三点思考”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体系优势,共同探索川渝两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促进三者实现良性循环、有效贯通、深度融合、同向发力,以融合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第一,全周期深化创新人才培养协同。一是加强两地人才培养协作,推动成渝两地学校以成渝地区教育协同发展为突破口,突出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基础教育的基点作用,紧跟国家战略方向、区域发展走向、产业转型导向、市场需求取向,持续深化教学、研究和管理体系改革,加强信息共联共通共享,有的放矢培养国家、地区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战略紧缺人才。二是深化两地教育合作开放加快构建成渝同城化、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格局,为高水平科研、高质量创新、高品质生活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环境。共同拓展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层级,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成渝两地教育国际影响力,服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全链条深化创新平台服务协同。一是全面加强两地创新研究合作。坚持企业主体、政府主推、高校主动、人才主力、市场主导,加强两地有组织科研,共同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推动两地建设多学科交叉科研团队,协同打造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参与的创新联合体,联动实施破解产业发展创新需求,服务国家战略和成渝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二是全力推进创新模式优化迭代。推动两地高校瞄准国家、区域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协同谋划重大举措、重大平台、重大项目,融合共建研发经济空间、产业集群、技术平台、综合性科学中心等载体,构建从苗圃、孵化、加速器到规模化的完整产业生态链,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推动更多科创成果,加快从“书架”到“货架”,实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性跃升。

第三,全要素深化高端人才保障协同。一是加强两地高端人才集聚协作。注重两地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协同,聚集建设高能级人才平台,提供高水平“生命全周期”人才服务,建立“一键服务”引才留才机制,加快打造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良好人才发展生态和发展环境。二是加强两地科研人才赋能协作。聚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系统集成研究资源、基础优势,协同实施科研激励政策,深化两地高校在人才共用交流、科研成果共同培育转化等方面协作,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共同打造有利于创新创造创业的科研环境。

(  责任编辑:周凯航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