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视界快报 > 正文

【关注·回音 】 十七年的“心病”如何化解?

聚焦民生,化解矛盾,促进发展,助力执政,这里是《今日关注》。璧山区河边镇爱民新村,是当地在2007年修建的“减灾安居工程”。然而,受灾群众入住十七年以来,房屋的不动产权证却始终办不下来。在我们《今日关注》报道这件事后不久,爱民新村的不动产权证终于开始办理了。困扰群众多年的心病,是如何被化解的?一起来看《关注·回音》。

璧山区河边镇爱民新村居民赵勇刚:“我们拿到证是特别开心,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房产证都是凭据,放心了。”

见到记者回访,一些居民主动秀出了崭新的不动产权证。就是这样一个小红本,他们期盼了十七年。 2007年,璧山区河边镇遭遇了洪灾。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爱民新村“减灾安居”工程随即启动。当时,这个安居项目所占用的土地,属于文昌社区一组。然而,不少入住爱民新村的受灾群众,并不是文昌社区一组的成员。按照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的相关规定,像这样因地质灾害防治、移民安置等原因建房,必须征得文昌社区一组三分之二以上成员签字同意,并经人民政府审核批准,才能确权登记。当年为了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秩序,项目采用了“边建边批”的方式。没有在一开始完善用地、确权手续。受灾群众入住之后,当地政府也没有及时推动房屋确权登记工作。等过了十多年之后,这事儿便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受灾群众多次反映,房屋产权办理始终没有进展。

璧山区河边镇副镇长毛泽刚:“之前没有把这个问题好好地捋清楚,思维还是存在固化,没有勇气和韧劲去盯着问题解决,也没有亲自牵头带着群众一起想办法,这是之前我们在做这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在《今日关注》报道了这一情况后,当地政府开始组织力量,推进问题化解。工作人员通过查询相关历史档案资料,重点走访了解该项目的工作人员、村民代表,调查还原当时建房过程中的事实情况。在确定相关事实后,河边镇镇政府与璧山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打通后续办证结点,畅通了办理渠道。同时,河边镇还重新梳理了相关农房办证业务,进一步落实“一次性告知”,优化办证流程。村民可以通过一张服务信息卡,了解需要提交的全部资料,提高了办事效率。

璧山区河边镇副镇长毛泽刚:“到了我们这里后不需要他们再跑路,我们内部流程包括跨部门到规资所,都是全流程服务。”

十七年“办证难题”的解决,为受灾群众卸下了心头重担。同时我们乐见,河边镇还以“办证难”为问题导向,进一步提升民生服务的整体效能。正如爱民新村这项民生工程的名字一样,把“爱民”摆在首位,提升服务水平、优化社会治理,就有希望交出一份让老百姓满意的答卷。

(  责任编辑:杨雨实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