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大局,聚焦民生,这里是《今日关注》。从7月1日开始,我市为期四个月的禁钓期正式结束,大家又可以休闲垂钓了。但休闲垂钓也要遵守相关规定,简单来说,就是“一人一竿双钩,鱼获不能用来交易获利”。可最近,在潼南区琼江沿岸,不仅有人大量使用违规渔具垂钓,而且还把钓上来的鱼获物现场销售。而当地渔政执法人员,则劝告投诉群众,何必这么较真。《今日关注》一起来关注,不较真的渔政执法。
9月5日和9月6日,记者在潼南区琼江的田家段、塘坝段、太安段,对违规垂钓的乱象进行了暗访。
垂钓者说:“你随便打好多竿都没有事,你把河打满都没有人管。”
记者问:“比如竿上的钩最多能挂几个? ”
垂钓者说:“反正你随便多少钩,有7个、8个、10个都没有人管。”
另一位垂钓者告诉记者,他们钓鱼来卖的,最少都是6把鱼竿,打得多的,十来把都有。
记者问:“这个叫不叫爆炸钩?”
垂钓者说:“这是翻板钩。”
这两名垂钓者当天收获颇丰,一共钓到了十多尾、总重量约为15公斤的鲢鳙,他们现场就做起了买卖。
在“卖鱼”现场垂钓者说:“看要哪个,都是一样大,拿十块钱捉一条去。”
居民说:“要得。”
记者问:“你们这个是自己吃吗?”
垂钓者说:“卖的。”
《重庆市禁捕水域休闲垂钓管理办法》规定:“每名垂钓者应当使用一根鱼竿,鱼钩不超过两个”。而且“禁止收购、销售禁捕水域钓获物及其制品”。而垂钓爱好者们也表示,他们曾多次拨打当地农委的禁渔举报电话,可情况并没有任何改善。
垂钓者说:“我们钓友经常打农委的电话,接都不接,打不进去,打了有时候渔政说要来,但是也没看到来。”
采访中,潼南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的工作人员正好来到现场,垂钓爱好者再次向他们反映了拨打举报电话无人接听的情况。
垂钓者问:“来,有没人接,农委的电话,你自己看,有没有人接,我现场拿出来看有没人接。”
渔政执法工作人员说:“这个时候不可能没有人。”
垂钓者说:“你打打看,有没有人接,没有人接。”
工作人员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记者查询发现,这个尾号1248的号码就是执法支队公布的举报电话。这位工作人员还表示,他们对违规垂钓只能进行劝导,进一步执法则需要领导指示。
渔政执法工作人员说:“我们的执法权是现场取证,但是我们的执法是由我们领导亲自下来执法。”
钓友问:“你们没有执法权吗?”
工作人员说:“我们只是发现问题。”
工作人员的说法让人费解。如果他们只负责发现问题,执法则需要“领导亲自下来”,那违规者早就不知所踪,执法又从何谈起呢?对此工作人员又打起了“太极”。
记者问:“你们开车转一圈起不到作用,走下去看没有。”
渔政执法工作人员说:“怎么没看?看了的,不可能沿河处处看,这沿岸是32公里路。话说转来,老弟什么事嘛,这么热的天,你也是为了钓个鱼,何必为这个事情较真呢?”
9月6日,记者以垂钓者的身份,向潼南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三大队反映了情况。
潼南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三大队大队长倪蜀豪说:“现在这些钓鱼的人聪明得很,看到有人查,他可能用泥鳅做饵,马上就清空了,这个怎么取证?”
记者问:“你们可不可以暗访呢?”
倪蜀豪说:“没有这种说法。”
倪队长一再强调,他们取证很困难。但记者向他出示了近期钓鱼爱好者举报的视频和照片后,倪队长又给出了另一个解释。
潼南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三大队大队长倪蜀豪说:“就算你举报了,我们也没要求说必须多久时间赶到,而且举报了,也可能我们在处理其他事情。”
农业农村部印发的《渔政执法工作规范》明确规定:在违法渔业活动高发时段、区域,应当加强巡查力度,收到群众举报的违法行为线索,也应当组织检查。但记者在暗访中发现,当地相关部门履行监督职责谈不上积极主动,甚至还存在敷衍塞责、回避拖沓的情况。以这样的工作面貌,能够保护好当地的水生态环境吗?对此,我们不禁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杨慧卿 胡代坤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