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视界快报 > 正文

梁平博物馆:雕刻记忆的时光物语

冬日,午后,阳光和煦地洒向大地,繁华热闹的都梁新区车水马龙、人烟熙攘。在喧嚣鼎沸的一隅,坐落着清幽雅致的梁平博物馆。这座以展示梁平区历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场馆建成于2018年,凭借浓郁的人文气质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广大游客观光打卡,成为梁平区热门研学出游地之一。

古朴优雅的馆门气韵华美,两旁的石狮气势威凛。走进馆中,宽阔平敞的大厅内,一股隔绝外界喧嚣的浑厚气息扑面而来,馆内装饰简约而精美,随着讲解员的柔声指引,游客便可在此开启一场厚重的历史人文之旅。

梁平博物馆,市民在参观了解梁平区历史文化。摄影:熊伟

梁平博物馆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展厅面积2600平方米,总展出文物陈列品共300余件。馆内常设“梁平春秋”与“缤纷非遗”两大主展厅,其中,“梁平春秋”展厅分为“古邑梁山”“万石耕春”“古寨驿道”“禅宗祖庭”“烈火丹心”“梁平名人”六大单元;“缤纷非遗展厅”则采用“5+N”结构布局,重点展示梁平木版年画、梁平竹帘、梁山灯戏、梁平癞子锣鼓、梁平抬儿调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1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梁平博物馆,市民在“缤纷非遗”展厅参观。摄影:熊伟

历史与现代在此交汇融合,古典与活力在这里碰撞与创新。为将沉积了1460余年的梁平历史沿革、物产与重要历史事物,以及农耕文明和历史文化完整地展现给参观者,梁平博物馆广泛运用文物展示、场景复原、3D全息技术、多媒体放映等多种先进技术,将梁平上千年的历史积淀娓娓道来。

梁平博物馆内的“梁平春秋”展厅一角。摄影:熊伟

一座城市的博物馆不仅雕刻着历史的痕迹,也撰写着发展的轨迹。传承千年,生生不息的非遗文化闪耀都梁大地,在梁平博物馆内也得到浓墨重彩的展示。通过活态展演、互动参与、实物及模型展示、多媒体展示,深入解读不同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发展、项目特色、文化内涵与保护传承,梁平博物馆将梁平璀璨夺目的非遗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梁平博物馆展出的梁平阴沉木作品——根雕。摄影:熊伟

在这里,参观者可以通过古朴的戏台,近距离感受梁山灯戏与癞子锣鼓的欢快与生动;走进“梁平木版年画”单元,感受土法造纸工艺的质感与厚重;在“万石耕春”单元,让生动逼真的仿真场景带你穿越时空,领略梁平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在“烈火丹心”单元,触摸梁平人民团结一致,不屈抗战的坚毅与英勇。

梁平博物馆内展出的梁平木版年画。(资料图)摄影:熊伟

所谓“研学”,便是走出校门,贴近生活。在“游”与“学”中打开看世界的窗口,在一步一行中去观察、去体会,去感受,让所见、所闻、所感成为教材,沉淀着成长路上的家国情怀,为稚嫩的梦想插上翅膀,飞向希望中的诗与远方。

梁平博物馆,学生们在体验梁平木版年画的制作技艺。(资料图片)摄影:张常伟

梁平博物馆便是这样一处饱含着丰富文化营养的研学之所。它雕刻着梁平这座城市的时光物语,为研学者提供一次次与历史相聚的可能,每一组图片、每一段文字、每一件文物都展现了梁平千年来不负使命、砥砺前行的岁月芳华,也必将激励着更多参观者在人生之旅中矢志前行,实现美好的梦想与使命。据统计,2020年,梁平博物馆累计接待区内外中小学、研学机构组织的研学参观旅行10余次。


(  作者:杜杭   作者单位:重庆市梁平区融媒体中心  )

(  责任编辑:陈卓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