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曜之约”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摄影:谭林丽 张建全)
俯瞰重庆市万州区普子乡七曜村,一条条大道翻山越沟、纵横驰骋;一座座高楼宽敞明亮、整齐划一;一排排风力发电机屹立山顶,蔚为壮观;一群群蜜蜂轻飞曼舞、勤耕不辍……看着眼前的唯美画卷,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离万州城区最远、平均海拔最高、基础设施条件最差的深度贫困村。
全村470户1194人,其中建卡贫困户就有108户408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2.4%,空守着绿水青山,却难以靠山吃山。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自万州吹响脱贫攻坚号角后,奋战在七曜村脱贫攻坚各条战线的党员干部尽锐出战,围绕高山特色,绘制脱贫蓝图,做好“高山文章”,做活“高山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截至2019年底,村里建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过万元,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达40多万元,完美实现了从“空壳村”到富裕村的华丽蝶变。
挪“穷窝”斩“穷根” 日子越过越红火
烟叶大丰收,张元东笑开颜。(摄影:谭林丽 张建全)
“树挪死、人挪活。我现在的好生活都是从易地扶贫搬迁开始的。”日前,七曜村4组建卡贫困户张元东从菜地里回来,趁着好天气将簸箕里的干辣椒放在院坝上晾晒。在他身后,是一幢3层高的楼房,也是他现在居住的家。
在张元东的盛情邀请下,记者走进屋内,只见房屋宽敞整洁,墙壁雪白如新,瓷砖铺就的地面干净明亮,沙发、茶几、衣柜、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家具、电器一应俱全。
“这样的生活,我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回忆过去,张元东显得有些激动,“以前居住的老房由于年代久远,房屋破损严重,常常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直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后,他才有机会搬出来,住上崭新的楼房。“搬了新家后,政府引导发展特色产业,现在我不仅种了50亩烟叶、30亩蔬菜,还养了30箱蜜蜂,算下来一年的纯收入有十几万元,不仅把之前欠下的债还清了,还置办了不少家具和电器,生活越过越有滋味。”
在七曜村,像张元东这样的搬迁户还有很多。截至目前,该村已实施D级危房改造36户,易地扶贫搬迁43户172人,基本实现了困难群众的住房有保障。同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展贫困户的增收渠道,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水电通道路畅 幸福生活新起航
七曜村主干道基本实现油化或硬化。(摄影:谭林丽 张建全)
从前的七曜村,2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条水泥公路,没有一个饮水池,百姓生活非常不便。55岁的七曜村2组建卡贫困户陈思明对此深有体会,“那时候走的是土坯路,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赶一回场,早上天不亮就出发,回来时天都黑了……”提及过去,陈思明直言“恼火得很”。
不仅如此,由于地势偏远、电力线路及设备老化、陈旧,供电能力不足等原因,七曜村的照明非常不稳定,生产生活用电更是捉襟见肘。
出行难、用电难、饮水难,每一项都死死卡住发展的咽喉。面对困难,七曜村主动出击,五年时间硬是让村里的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七曜村山高坡陡,喀斯特地貌特征使得地表既无水源又蓄不住水,怎么办?村里发动群众想办法,找出路。最终在从未有人到过的深山密林中找到了泉水,将一口巴掌大的枯井挖开后用水泵抽出了水,实现了大山上饮水户户通。
村民用水不再愁。(摄影:谭林丽 张建全)
要解决最偏远的七曜村1组用电难、资金不够等难题怎么办?在积极开展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的同时,村“两委”干部主动出击,找到帮扶单位引荐,3次上门拜访相关集团寻求帮助,最终让问题得以解决。
要想富,先修路。七曜村1组想硬化通组路,但原有毛坯路路基不达标,不符合硬化条件,村民二话不说,人平均筹资1200元,连夜找挖掘机把毛坯路扩宽整平,率先实现了水泥公路户户通,也打开了村民们通向外界的发展路、致富路、幸福路……
截至目前,七曜村已拓宽油化村级公路14千米,硬化通组道路29千米、人行便道8.1千米、生产便道2.62千米,生产生活更加便捷;新建饮水池2600立方米,保障人畜安全饮用270户;改造农网14千米,惠及480户1191人。
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好风景变好“钱景”
水电通了,道路畅了,如何激活当地经济,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党员干部们一致认为,基础设施完善后,高海拔也就成了优势,将良好的生态变成“产业”、将风景转化成生产力,才能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因此,七曜村以“旅游带富”为着力点,因地制宜,依托蒲叶林风电场和高山资源,充分发挥紧邻国家5A级景区云阳龙缸景区及植被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打造高山旅游休闲产业,满足游客夏季避暑纳凉需求。
到如今,村里已建成1757平方米的乡村旅游接待中心、4处1100平方米的观景平台、3千米林间步道及500米登山梯道,便于高山休闲游客纳凉和购物,让村民足不出户外销产品,增加收入。同时,在七曜山顶的蒲叶林风电场打造大风车观景平台,充分挖掘风电场旅游资源。
好风景带来好“钱景”。七曜村2组的程启权便牢牢抓住这个契机,建起了农家乐,“每月能挣4000多元,到2016年就脱了贫。”今年,程启权农家乐前的公路实现了油化,吸引了一大批前来纳凉赏景的游客。“今年夏天,我每个月收入达到八千元以上,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村里乡村旅游的产业配套,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让这个地方能真正留得住人,帮助更多困难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七曜村第一书记刘华才掷地有声。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鼓起贫困户的“钱袋子”
唐达会正在查看蜜蜂养殖情况。(摄影:谭林丽 张建全)
据村支书卿先胜介绍,七曜村的地理条件虽然恶劣,但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一直都有养蜂的传统。为让村里蜜蜂养殖实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他自己率先养殖蜜蜂40多群,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带动了村里不少贫困户发展养蜂产业。
七曜村4组建卡贫困户唐达会便是其中一员。记者看到他时,他正戴着防蜂帽,站在坡边一排排蜂箱前,小心翼翼地揭下箱盖,取出一张隔板,对着上面附着的密密麻麻的蜜蜂仔细观察,并不时点点头,脸上露出满足而欣慰的笑容。
“一箱蜂成本有700元,政府补贴了600元,我每箱只给了100元,很快成本就收回来了。”唐达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第一年8月开始养了15桶蜂,去年卖了60多公斤蜂蜜,挣了1.5万元。尝到甜头后,第二年就养了30多桶,收取了150多公斤蜂蜜,收入也跟着翻了一倍多。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为让更多贫困群众能鼓起“钱袋子”、摘下“穷帽子”,村里统一注册了“七曜之约”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下辖乡村旅游、养蜂、中药材等专业合作分社。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收益按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建卡贫困户3:3:4比例分成的利益联接机制。其中乡村旅游专业合作分社拥有资产达700多万元,年收益36万元,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37人,带动群众发展乡村旅游6户。依托七曜山独特的五倍子花粉发展中蜂养殖3000多群,年产值400多万元。村中药材专业合作分社建起了药赏两用的牡丹1000亩,发展有吴茱萸100亩。引导群众种植600亩山核桃,种植白肋烟1000亩,高山反季节蔬菜300亩……
五年时间,七曜村的年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已达40多万元,曾经的产业“空壳村”摇身一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富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