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视界快报 > 正文

重庆铜梁:一山空心竹 三代实心人

大雪时节,正是冬笋最为鲜美的季节。重庆市铜梁区永嘉镇万年村,冬日午后暖阳将人晒得懒洋洋的。铜永路旁一排仓库改成的住房门口,89岁的郭相福晒着太阳,孙儿郭松在旁边忙着接打电话。

“冬笋有多少要多少,您给我留着!”“明天上午我就来竹海村,上门来收”……风吹竹林、竹影婆娑。恍惚间,郭相福仿佛回到了三十岁,他与竹笋结缘那一年。

郭松和爷爷在生产车间查看竹笋加工情况。

“笋子是空心的,但做人要实实在在”

永嘉地处铜梁最南端,与大足、永川相连。上世纪60年代,永嘉地处偏远不通公路,三年自然灾害又刚过去,村民大多家贫。

“我那时候是村干部,想着有什么办法能帮大家找点钱。”虽已是耄耋之年,当年事,郭相福却记忆犹新。

可路在何方?郭相福想到了漫山遍野的竹子。

永嘉的竹林总面积超过3万亩。如果算上相邻的大足、永川境内的竹林,这片竹海的总面积近10万亩。一望无涯的竹海里生长着楠竹、麻竹、雷竹、撑绿竹……一年下来,村民们要挖不少的春笋和冬笋。

笋子太多,挖了吃不完很多都烂了。郭相福突然有了个念头:能不能把笋子运到重庆城里,卖给那些餐馆?

但是这样的想法,把郭相福自己都吓了一跳:“在那个年代,这是投机倒把,被人举报是要遭的。”

左思右想,郭相福决定找父亲商量。父亲的一句话,让郭相福下定了决心。“你要做笋子生意,我不反对。但是你要记着,笋子空心,我们做人要实实在在,不能亏了别人。”

因为路途遥远,郭相福往往是趁着夜色到村民家中收购毛笋,再将毛笋去壳,然后辗转运往重庆。

棕色的笋壳一层层剥离,留下白色的竹笋,笋香扑鼻。

每天深夜,郭相福挑上80斤去壳后的笋子,步行6小时、20公里山路,赶到邻近的福禄镇赶早班车至璧山,再由璧山转至重庆,送到城里的餐厅。餐厅也时常赊账,但郭相福从不拖欠村民的钱,每次收了笋子就当场与村民结清:“哪一家不是眼巴巴等着卖笋子的钱过日子哦?”

正因如此,郭相福的“生意”一直顺利地做到了改革开放。

“菜好、价格公道、不缺斤少两”

或许是从小看着父亲起早贪黑,郭相福的幺儿郭辉良很早就懂得生活的艰辛。

13岁时,郭辉良开始到石桥铺批发市场做工。“年纪小的时候就看库房、送货,稍微有些力气了就当搬运工。”郭辉良说。

踏实肯干、为人热情又乐于助人,让郭辉良很快在批发市场站稳脚跟。大家都很喜欢这个身型瘦削的大男孩。

到后来,就连到银行存取款,老板都放心交给郭辉良。而郭辉良也不辜负老板的信任,无论是看管库房,还是存取款,都从未出过差错。

16岁时,不再满足于做工的郭辉良用自己的积蓄,在石桥铺批发市场租下了一个摊位,专营蔬菜瓜果。来自铜梁永嘉的竹笋,便成了郭辉良摊位上的抢手货。

不过,郭辉良也不用像父亲那样自己去收笋、剥笋再运过来了,他请人在永嘉收购竹笋,去壳后送到石桥铺摊位。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冬春两季挖笋卖给郭辉良,成了永嘉许多农家的重要收入之一。

为了保证菜品新鲜,郭辉良往往在凌晨两点前就要出摊。“菜好、价格公道、不缺斤少两,这是我给自己定的规矩。”郭辉良说,“老汉从小就给我们说,做人要实实在在,这是本分。”

这样的规矩,让郭辉良的菜摊生意越来越红火。

然而,随着摊位越做越大,郭辉良也遇上了烦心事:蔬菜很难保鲜,当天卖不完,第二天就不能卖了。特别是在春笋和冬笋大量上市的季节,如果不能及时销售,去壳后的竹笋极易腐烂。“如果我不收,烂在村民手里,他们损失就更大了。”

有什么办法能让蔬菜及竹笋保存时间更长一些呢?2002年,郭辉良在江北南桥寺投资建厂,专门加工清水竹笋,就是对笋子进行切头去壳、漂洗,然后进行腌制。

“烫火锅基本上都要吃笋子,销量还是比较好。主要销售到全国各地的火锅店、餐饮店还有烧烤店。”郭辉良说。

经过加工,永嘉及周边区域的竹笋销往全国各地,郭辉良的加工厂年产值最高时近3000万元。

“能想到我是信任我,不能让别人吃亏”

时间到了2015年,郭辉良的儿子郭松开始跟着父亲学做生意。

也就是这一年,父子俩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加工厂搬回老家永嘉,并成立铜梁区宝竹蔬菜种植及加工专业合作社。

“当时镇里在招商,希望我们能回乡创业。我们也想为村里做点事,就回来了。”父子俩很快在万年村选址建厂,并流转了500亩土地种植雷竹。“一方面是想逐步建立自己的竹笋基地,另一方面也是想部分解决村里土地闲置的问题,给大家增加点收入。”24岁的郭松坦诚地说。

这500亩土地,每亩每年流转费用为500元,涉及万年村200多户村民。郭松还雇了不少村民在此务工。“每年付给村民务工费用大约100万元,还不包括加工厂工人的工资。”郭松说。

村民郭宇正在加工厂里清洗莲藕:“开厂的时候我就来这里上班了,一天有百多块钱收入。”

目前,加工厂已直接带动周边200多名村民就业,上千户农户受益,年累计增收近千万元。

郭松介绍,加工厂现在年收购毛笋约为2000吨。这些竹笋除了产自铜梁永嘉、华兴、安溪等镇外,还有从毗邻的永川和大足收购来的。

去年,安溪镇谭洪村村民王川卖给郭松的冬笋近万斤,收入10余万元。

“10月底到春节,都能挖冬笋。”永嘉镇竹海村村民彭在全说,“以前挖多了卖不出去,现在有加工厂收购,挖得多卖得多。”

从2019年开始,郭松的加工厂开始初加工莲藕,年加工莲藕约为1000吨,成了周边区域唯一一个初加工竹笋和莲藕的加工厂。

明年初,郭松的预包装食品车间将投产,加工厂产能将进一步扩大,预计年产值将达到2000万元。

“郭总,我这里有百多斤笋子,你来拉一下嘛?”采访间,郭松的电话又响了起来,他每天要接这样的电话三四十个。而郭松不仅驾车挨个上门收购,收购价也绝不低于市场价,“能想到我是信任我,不能让别人吃亏。”

(  作者:李慧敏  )

(  责任编辑:徐小婷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