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视界快报 > 正文

重庆綦江:陶艺人的坚守初心

67岁的张家琴是重庆綦江巴古陶的传承人。“我17岁就到綦江陶瓷厂学制陶,接触了这个就爱上了它。一件件作品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很多人都不理解我对它的感情,我自己明白就行。”张家琴说着和陶的结缘依然充满深情。

微信截图_20200814145446.png

张家琴诉说着与陶的结缘故事。(摄影:刘柳吟)

“陶本身就是一种得天独厚的材质,它有它的表现形式,这是最真实的。通过自己的手用心用情制作出来的东西是有感情的,把这种最真实的东西呈现出来,它就会有味道。”张家琴说,艺术起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古陶器(摄影:刘柳吟)

古陶器(摄影:刘柳吟)

綦江古陶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凝聚着历代众多艺术师们的心血,在追求精美陶瓷艺术境界中结出的璀璨艺术结晶。在历代艺术师们的手下,万千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陶瓷釉下彩,釉上彩让人爱不释手。生龙活虎、活灵活现的各种人物、动物雕像,逼真得让人感动,夸张得让人笑口难合。

古陶器(摄影:刘柳吟)

古陶器(摄影:刘柳吟)   

在綦江区赶水镇岔滩村张家琴的陶瓷厂陈列室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古陶器。她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每一个陶器的情况。“这个就是以前喝酒的酒壶,是可以直接放在火上加热的,它也不会坏。”张家琴拿着一个酒壶古陶器满眼珍惜地说。

张家琴正在介绍酒壶古陶器。(摄影:刘柳吟)

由于綦江陶瓷厂管理不善,于1996年8月实行了关闭。为了守护内心深处的热爱,1998年张家琴租赁綦江陶瓷厂场地,取名“綦江工艺美术陶瓷厂”,对“綦江古陶艺”进行传承生产研究,致力于“綦江古陶艺”传承与发展工作。为了不让“綦江古陶艺”这项民间传统艺术技艺失传,现在她无偿教授愿意学习陶艺的小孩。

古陶器(摄影:刘柳吟)

古陶器(摄影:刘柳吟)

“如何将巴古陶更好传承并发扬光大?陶艺之路任重道远!”她说,綦江巴古陶的创作、设计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广泛收集借鉴、学习传统的綦江民间工艺过程。制作造型过程中灵活运用了浅雕、浮雕、透雕手法,以手工为主模具制作为辅;在材料上以“上陶”为主“耐材”为辅。利用“土”的粗犷,“陶”的古朴,正迎合了“回到大自然去”的新潮,有的把它称之为“铁陶”。在巴古陶烧成中又顺其自然,采用原始烧法,并配进一些含铁、价格低廉的废渣,给产品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作者: 刘柳吟)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