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重庆代表团的开放团组会议,受到高度关注。会议正式开始前一个多小时,就陆续有海内外媒体记者到达现场,抢占有利位置。
在早上8点,记者在现场看到,已经有不少海内外记者早早来到现场,架起长枪短炮。今天现场也特别设置了一个同传间,提供英法双语同传服务。
刚刚在现场记者已经碰到一些熟悉的面孔,像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他们在去年参加重庆代表团的开放团组会议时,就来询问在重庆设立记者站的事宜。而事实上,就在去年他们的记者站已经落地重庆。
海峡时报记者说:“我在重庆记者站已经有三四个月了。”
除了海外媒体,众多央媒记者也来到现场。中国日报科技主编,就特别在现场提问重庆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密码”。
“我比较好奇的一个点是,其实全国各个城市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为什么重庆做成了,刚刚就得到了这个密码。书记说得非常好,2+3怎么做,从策略层面,从具体措施层面。”中国日报科技主编苑庆攀说:“重庆之前有个称号叫中国底特律,我希望国外哪个城市发展汽车产业成熟之后,被叫做某某国的重庆。”
中国的西部,世界的重庆,这座城市的创新举措,能够提供哪些可供参考的经验,是大家的关注所在。
加纳通讯社记者Stephen Asante告诉记者:“我们要去重庆,加纳也在发展汽车工业,我们想看看我们能从重庆汽车工业学到什么。”
尽管会议已经比原计划延后了半小时结束,记者们依然不愿离开,以至于会场广播都开始提醒:“现场要准备下一个开放团组的活动和安排了,请完成采访任务的记者朋友们抓紧。”
从现场同传间里中英法语言的实时切换,到高质量发展的“密码探寻”,这场开放团组会议,既是一扇世界观察重庆的“广阔窗口”,更是一幅新重庆自信开放的发展答卷。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李臻 刘恋 张骏凯 汤海林 杨汶霖 唐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