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依托高校、研究院所等科研机构的智力成果,今年我市将加快先进技术转移转化,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行动。
在西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新研发的“窑筒体外红外扫描测温仪”已经在工业生产一线投用。这款测温仪体积小、重量轻,具备自动监测、高温预警等功能,技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
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董滔介绍,回转窑是水泥重要的生产设备,他们这个技术可以实时监控回转窑的温度,在它过热损坏之前进行远程维护监控,提高生产效率大概在15%到20%左右。
西南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黄斌表示,扎实推动环西南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加强高校人才、思想、技术成果有效“溢出”,加强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创新企业主体培育,为服务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力量。
同样是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重庆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一批涉及光纤多维智能感知、矿山安全全域监测、智能家居建设的新技术也陆续投用。今年,科研人员还将聚焦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智慧医疗装备、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前沿技术攻关。
重庆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院长陈结告诉记者,他们将进一步加强头部企业工程建设,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已经和华为、赛力斯、长安、国家能源集团等头部企业开展了研究中心的建设。
市科技局介绍,2024年我市升级建设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10个,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超1700项,是上一年度的4倍。到2027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达到1300亿元以上,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新孵化企业1000家以上,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到30%以上。
市科技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处处长熊新表示,下一步他们将聚焦打造高能聚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枢纽,通过深化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升级成果转化重点平台、提质成果转化服务效能、营造成果转化优质生态,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富治平 宋念念 特约记者 谭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