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小桑叶“托起”村民增收路

小小一片桑叶,如何长成致富的“金叶子”,“托起”村民增收路。阳春三月,春光明媚,记者走进大足区中敖镇天台村,一望无际的幼小桑树林,工人们正给小桑树剪枝,大家忙得不亦乐乎。修剪后的桑树林里,弥漫着淡淡的清香,是桑树枝特有的味道。

image.png

工人们正在察看剪枝后桑树的长势。(记者:谭显全 摄)

天台村与四川省安岳县交界,位于中敖镇上游水库深处,是大足区偏远的山村之一。由于当地山高坡陡,经济发展不足,群众生活水平低,目前仍保持着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耕格局,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

谈及天台村的这片桑树林,就不得不提涂代强。他是大足区中敖镇天台村返乡人才,也是天台村蚕桑产业项目的带头人。1974年,在天台村出生的涂代强,从小经历了家乡的贫困。由于家乡山高坡陡,距离城区较远,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和村里的大多数乡亲们一样,涂代强一直在外奔波打拼。他曾一度流落他乡,经历屡次失败,找不到谋生的方法。后来,他通过经营火锅店、服装生意等,事业小有成就。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了大足区政府出台对返乡人才回乡创业的政策鼓励。受乡村振兴的感召,涂代强决定回乡创业。

image.png

工人正在翻地。(记者:谭显全 摄)

“大足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土质宜种性广,自古就有养蚕的传统和基础,但因组织模式、技术力量各方面的问题,产业发展面临断代。如何焕活传统蚕桑养殖,技术的革新与产业升级迫在眉睫。”涂代强说。

为此,涂代强在政府出台返乡人才回乡创业的政策鼓励,以及家乡人热情期盼下,经过认真考察,决定与中敖镇观寺村的埂生基(重庆)生态农业合作,充分利用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所,计划在中敖镇建设中国智慧蚕桑产业园,打造蚕桑产业项目。

目前,依托埂生基(重庆)生态农业,天台村蚕桑产业项目采取龙头企业 业主的产业共同体发展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启动资金、土地整治、种苗提供、物资配送、设备设施融资租赁,到蚕桑产品收购等一系列问题。

蚕桑养殖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每年的3月到10月底是桑叶生长的季节,在用工高峰每天可以雇佣30多人采摘桑叶。如今,蚕桑产业已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产业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

蚕桑产业项目的实施和运营走上正轨。涂代强还不忘帮助困难乡亲,带着他们增收致富。如今,脱贫巩固户饶华均每天在项目打工,每天能赚60元工钱,每月大概20天左右务工,可以增收1200元,加上土地流转,每年可以获得1.5万元。77岁的村民欧江秀在家独自带着孙女,蚕桑产业实施后,她可以在家养蚕,增加收入,让她开心不已。

“返乡人才回乡创业,发展的蚕桑产业,带动了全村30多名村民就业。如是2023年就支付村民务工工资30多万元,加上土地流转费,带着大家勤劳致富圆梦小康。”天台村村支书涂科强高兴地说。

image.png

采收后的蚕茧。(记者:谭显全 摄)

再回首,昔日杂草丛生的高坡已不见踪迹,迎面而来的是在绿荫环绕下显得格外生机勃勃的桑树林。回望桑树林,淡香依旧,徐徐而来。


(  作者:谭显全 彭茜   作者单位:大足区融媒体中心  )

(  责任编辑:张静怡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