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江津:探索“稻蛙鱼”共生种养殖新模式 助力乡村振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5月17日,重庆江津龙华镇朱羊寺村张家山水库,村民们正抢抓农时忙插秧,在被划分成不同模式的网格状田块间劳作着。

村民们正抢抓农时忙插秧。刘星欣 摄

上午10时,朱羊寺村党委书记杨庆先和村干部一起,为正在埋头苦干的村民们送来了水和鸡蛋。“谢谢杨书记,没想到曾经被闲置的水库和撂荒地还有这番用途。”村民们接过鸡蛋,脸上满是喜悦。

今年,朱羊寺村集体租用了村民的20亩撂荒地,利用这片面积80亩的闲置水库开展稻蛙鱼共生试点经营。

实施“稻蛙鱼”共生种植新模式。刘星欣 摄

“先在田间种上水稻,预计亩产600斤到800斤,并在每个网格田块中预留出30至50平方米的水池场地,便于后期田间的蓄水保水和收蛙。6月中旬,我们会在网箱里养殖蛙、在水库里养殖鱼。”杨庆先告诉记者,这种方式养出来的鱼和蛙都是有机产品。鱼的肉质新鲜、口感更好,价格会比市场上商品鱼贵上2元至3元;而蛙的产量预计最高会有1200余斤,每斤蛙的利润可达3元至4元。

“稻蛙鱼”共生种植新模式初具模型。刘星欣 摄

在养殖期间,蛙吃虫、除草,能预防水稻虫害草害;鱼则以稻田中的杂草和蛙的饲料残渣为食;而水稻又以鱼粪为肥。整片稻田既不打农药,也不施化肥,不仅提升了稻谷质量,还弥补了传统种植业的单一性,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收入,激发了村民种地积极性,为发展高效农业注入动力,最终达到环境友好、资源共享的效果。

“我们经过实地调研发现该处的撂荒地土壤适宜种植水稻,而且农户们有种水稻的传统,适合进行产业发展,但之前规模较小,所以组织村党支部带头发展集体经济。”据龙华镇有关负责人介绍,“稻蛙鱼”综合种养是个短平快的产业,生长周期短、资金回收快,既符合国家的耕地保护政策,又能有效带动当地劳动力,助推联农带农机制,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助推乡村振兴。

(  作者:刘星欣 何可人 周小川  )

(  责任编辑:王怡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