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天农事通 > 正文

【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以“两山”理念为指引 重庆奋力书写绿色发展答卷

发布日期:2025-08-15 20:04 来源:视界网/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

8月1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重庆肩负着“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职责使命。在“两山”理念的科学指引下,我市不断强化“上游意识”、扛起“上游责任”、展现“上游担当”,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奋力书写绿色发展答卷。

这段时间,虽然采茶、制茶旺季已过,但走进铜梁区华兴镇团林村的茶园里,茶农们依然忙碌,大家忙着给茶树打枝、除草,为来年丰收打好基础。老白告诉记者,这片茶园以前是废弃的矿坑,山里尘土漫天的情境,如今还历历在目。

铜梁区华兴镇团林村村民白家友:“环境又很差,整个矿山周围的树上,灰多得很。打石子的时候,整个都是灰尘,铺起来像云一样。走路,都要把鼻子捂住走。”

铜梁区华兴镇团林村有着近35年的矿产开采历史,由于曾经的粗放式开采,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要发展,更要子孙后代的绿水青山!痛定思痛,铜梁区决定下猛药祛顽疾:团林矿区采石场从108个关闭整合到3个。为修复矿坑,当地引导村民在裸露矿坑中填土造地,种上耐旱耐贫瘠的老鹰茶树,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截至目前,团林村114处废弃矿山完成生态修复,废弃矿坑修复种植老鹰茶1000余亩,村集体年增收50余万元。

铜梁区华兴镇团林村村民吴绕兰:“种茶后,我们打点工,挣点钱也好。1个月,最多还是有2000多元,1年算下来,还是上万元收入。”

铜梁区华兴镇团林村党支部书记杨小平:“我们村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打卡的地方,特别是春天的时候,我们整个大道是一条鲜花大道,来的游客很多,都觉得团林村是个好地方。”

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也在稳步推进。在万州区溪口乡玉竹村,千亩砂糖橘园里,青果缀满枝头,静待秋日成熟,村民正忙着取下遮阳网,果园内透着勃勃生机。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面貌:土地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退化、发展势能不足……2022年,万州区投入近1亿元,实施山水工程,截至今年6月,当地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超过38993.9公顷,碧波长江、生境水岸、溪岸绿林、梯田农园和山地小镇相结合的五维立体郊野空间正加快成型。

万州区溪口乡副乡长谭云川:“我们还结合柑橘、桂圆、枇杷等特色水果产业,发展采摘体验与休闲休憩为一体的现代化果园,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年产值达300万元以上。”

万州区溪口乡玉竹村村民周严莉:“我现在在老家照顾爷爷奶奶,家门口就有个果园还能务工。”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创新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九治”生态治理体系,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以绿水青山为笔,以生态优先为墨,重庆正奋力书写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生动答卷:2024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2年保持100%;PM2.5浓度降至33.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3天;累计建成“无废城市细胞”3500余个。“十四五”以来,重庆以年均2.4%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5.6%的经济增长,全市单位GDP能耗降至每万元0.310吨标准煤,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0%左右。

西南大学生态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副教授阿依巧丽:“实践证明,保护生态环境,不仅能换来蓝天碧水,也能催生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双赢。面向未来,‘两山论’为我们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只要我们坚定践行‘两山论’,就一定能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重庆广电-第1眼TV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