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重庆主题采访团深入各地,循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脉络,探访重庆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图景。从破解“卡脖子”的化工环保技术,到重塑长江消落带的生态肌理,重庆以一系列攻克世界级环保难题的成果,生动诠释着“两山”理念的深刻内涵,成为记者们笔下生动的新闻素材。
走进涪陵区的华峰化工,这里是全球最大的己二酸生产基地,记者们却看不到传统化工企业的烟尘弥漫。通过技术创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氧化亚氮分解率达99%,相当于每年减少数千万吨二氧化碳排放,不仅破解了温室气体排放这个世界级难题,废气回收还可用于关联产业,为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中国青年报》记者刘胤衡:“华峰的实践确实非常让我们振奋,我们看到他们在瞄准生产全流程去进行精准攻关,这种将生态约束转化为创新动能的模式,正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工人日报》记者秦亦姝:“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点就是,使用智能化的系统去进行降碳减污,重庆的绿色低碳方面的路径走得还是非常不错的。”
走进开州区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记者们被眼前生机勃勃的绝美画卷深深吸引。三峡工程建成后在库区形成近350平方公里的消落带,其规模之大、治理之艰,被视为“世界性难题”。重庆通过创新实施基塘工程、林泽工程、小微湿地和鸟类生境再造等“四大工程”,成功构建起适应水位涨落的韧性生态系统。
《中国日报》科技主编苑庆攀:“第一印象是我们在采访的时候,我其实听到了鸟叫声已经盖过了采访对象的声音,生态非常好,感觉就是很舒服,你进入了一个自然的环境。”
依托优良生态,当地发展起“享湖经济”IP,连续十年成功举办国家级水上运动赛事,推动文体旅深度融合,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重庆湖山文旅公司副总经理刘晓波:“去年我们是全年480万游客,今年我们只是半年,我们已经完成了420万的游客接待量,所以说增长是非常可观的。”
截至8月14日20时,中央主要媒体共推出530篇条报道,全网传播量超过8500万人次。市属媒体围绕央媒的采访活动,推出行进式新闻报道和融媒产品330余篇条,全网传播量超3500万。
(重庆广电-第1眼TV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