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教育新闻速递 > 正文

【见证伟大抗战精神】教育内迁:照亮艰难岁月 辉映万里征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保住中华文明火种,中国高校开启人类教育史上最悲壮的大迁徙。今天的主持人看新重庆工作室特别策划《见证伟大抗战精神》,我们从一张抗战时期的“高校账单”说起。

这张泛黄的信纸,是抗战时期一张特殊的“账单”!它是中央大学农学院教师王酉亭在1938年写给校长罗家伦的报告,这份报告事关一场“动物大迁徙”,而迁徙的终点,就是重庆!

“1937年南京沦陷前,中央大学全校西迁重庆。但是,农学院里面上千头用作教学研究的进口种畜,其中一部分因为运力不足,无法登船。”两江协同创新区明月坊抗战大后方内迁主题馆负责人李维升说。

李维升介绍,在这份报告中,王酉亭算了一笔账:如果把剩下的进口牲畜留在原地,每个月支出大概是600银元;如果冒险运到重庆,运费则是一笔巨款。“但是他笔锋一转又写道:‘奶牛当年九月份就可以产仔十八九头,每天产奶500磅,运到重庆五个月就能赚回运输成本!’”。这些数字的背后,不仅是精打细算的生存智慧,更是教育救国的朴素决心!

李维升说:“1937年12月,王酉亭带着十来个职工,在日军破城前夕,驱赶牲畜横渡长江,徒步加乘船,行程四千多里,历时一年,终于到达了重庆。路上有三名职工不幸牺牲,牲畜也只剩下159头,但他们兑现了出发前的承诺:绝不给日寇留下一根毛!”

这震撼人心的细节,背后是一段壮烈教育内迁史。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寇疯狂摧残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对高校实施野蛮轰炸。为避战火,抗战期间,全国108所高校中有77所被迫内迁,超过30所扎根重庆。

“北平和天津地区的高校沿着陇海线往南迁,华东地区的高校溯江而上往西迁,广东福建的师生翻过武夷山,三条主线汇聚川渝。”李维升说。

各大高校在内迁之后复课,日军的轰炸、物质的匮乏,击不垮师生们的精神世界。仅仅是在重庆九曲河边的中央大学柏溪校区,就走出了朱光亚、钱骥、黄纬禄三位“两弹一星”元勋,走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物理学泰斗冯端。内迁8年间,70余所高校保全了85%的师资力量,培养出23万毕业生,战后中国科技精英中72%出自内迁高校。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副主任胡善清介绍:“这是我的师爷毛二可院士,他童年的时候随抗战内迁的父母到了重庆,在中学时代,在防空洞里使用废旧的零件造了收音机,后来考入了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留校工作,成了中国雷达界泰斗。2019年的时候,毛院士带领团队回归重庆,从事雷达技术的研发,这就像一场跨越八十年的时空接力。”

“如今,我们研制的这种车用毫米波雷达已经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研制车用雷达的过程中,我们也攻克了一个个关键技术,这种攻坚克难的精神和我们的前辈们‘愈炸愈强’的抗战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胡善清说。

八十多年过去,那些在烽火中淬炼出的对知识的渴求、对家国的担当,依然清晰可感。这段壮烈教育内迁史所饱含的爱国情怀,曾照亮颠沛流离的艰难岁月,也必将辉映新时代科技强国的万里征程。

(重庆广电-第1眼TV记者 李臻 陈霆 李小白 李嘉博 张明 特约记者 江于同)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