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区县融媒 > 正文

石柱:一生摆渡人 一船跨江情

清晨的长江雾气氤氲,在石柱县西沱古镇的渡口码头,“渝石客1508”渡船静静停泊,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等待着新一天的到来。66岁的陈华安站在船头,目光掠过宽阔的江面,滔滔江水流过之处,是他生长的地方,更是他扎根33年的家园。

image.png

爱心接力,三十三载摆渡情

“我在船上出生,在船上长大,现在也以船为家……”陈华安的话语里藏着与长江的深厚情缘。从他的外公一辈起,他便与摆渡结缘。从小生活在船上,他的母亲16岁便在渡船上工作,21岁成为女船长,父亲则在母亲驾驶的船上当水手,江风与浪涛,早已刻进家族的血脉。

1992年,母亲退休,33岁的陈华安接过那根沉甸甸的摆渡“接力棒”,成为石柱县西沱镇与忠县石宝镇航线上的新“摆渡工”。这一接,便是33年。

image.png

每天清晨6点刚过,码头便热闹起来。菜农们背着背篓、挑着篮筐,踏着晨光登船,陈华安总是笑着迎上去:“慢点哦、不着急,都坐稳当了再开船!”他帮着乘客提重物,搀扶年迈的乘客,待所有人有序落座,才转身走进驾驶舱。陈华安布满老茧的双手紧握舵轮,在引擎轰鸣中,渡船缓缓驶离码头,船尾犁开的水痕,像一道连接两岸的纽带,向着对岸石宝镇延伸。

船舱里,总是充满烟火气。菜农们捧着新鲜蔬果谈笑,有人掀开背篓展示刚摘的板栗,有人擦拭沾着露水的青菜,阳光透过舷窗洒在他们脸上,笑容格外灿烂。这场景,陈华安经历了30多年。随着移民搬迁、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客源锐减,昔日的人声鼎沸的码头逐渐沉寂,当初的20余艘渡船纷纷上岸改行,唯有陈华安选择留下。

f34b67c7960ee110349dde6ef2f9dd32.jpg

“要是我也走了,两地老百姓往来、游客两地旅游,要多绕几十里路。”石柱县西沱镇与忠县石宝镇隔江相望,通过水路通行约5公里,陆路却足足67公里。因此,这艘渡船所连通的航线,早已成了两地百姓的“连心桥”。

“变的是船,不变的是初心。”33年来,陈华安先后换过4艘船。2019年,他倾尽多年来的积蓄,换上了能抗6级风浪的“渝石客1508”新渡船。石柱县西沱镇逢“2、5、8”赶场,忠县石宝镇逢“1、4、7、9”赶场,陈华安的渡船每天定点四趟出行。“哪怕就一个乘客,渡船到点必开!”节假日游客多,他便多跑几趟补贴开支,硬生生撑住了这条航线。

轮渡为家,守护两地暖与安

长江边的西沱渡口,365天日日无休,码头旁的小船里,陈华安煮着简单的饭菜,饭香混着江水的气息,成了他最熟悉的生活味道。“习惯了,一辈子在江面上,跟船打交道,有感情了,离不开。”陈华安的话语里,是对这片江、这条船最深的眷恋。

不航船的间隙,陈华安从不停歇。他会仔细保养设备、打扫船舱,擦拭座椅、整理救生衣。如今的“渝石客1508”里,整洁的卫生环境、齐全的安全设备,处处透着他的用心。

c72aeacca8d029598e7721e81898b1a4.jpg

“我开船坚持‘五不原则’:雾大不走、雨大不走、风大不走,不夜航、不超载。”这是他坚守33年的准则,也是他对乘客的承诺。正是这份严谨,让他实现了33年无安全事故的纪录,成为百姓心中可靠的“摆渡人”。

而陈华安的守护,从不止于渡运乘客。2023年夏天,长江退水时,轮渡靠岸需要搭建木桥,他二话不说走进江边的泥泞滩忙碌起来,搭建完木桥时,浑身早已沾满泥水,转身冲洗一下,换上干净衣服,继续迎送乘客。

f5b9bf8976fafefd82635ef28d8bb8f0.jpg

2024年9月,当地一位群众在长江水磨溪劳作时不慎摔伤,头部血流不止,因地处江边,远离公路,救援困难。接到求助电话后,陈华安立即驾驶“渝石客1508”火速赶往现场,与群众一起将伤者抬上船,一路疾驰驶向最近的码头,还帮忙将伤者送上等候的救护车。

2025年7月,一场大风突袭长江西沱段,一艘停泊的货运空船被吹得在江面漂移,往来船只众多,一旦碰撞后果不堪设想。闻讯后,陈华安毫不犹豫驾船救援,配合海事部门将漂移的货船稳稳拖至岸边,成功解除了安全隐患。

“他守的不仅是一条航线,更是乡亲们的民生线,是代代相传的责任心。”说起陈华安,西沱镇沿江社区党支部书记谭红建连连赞叹。

责任担当,划出绵长跨江情

除了运送乘客,陈华安的渡船,还串起了石柱、忠县两地的文旅脉络。西沱古镇的云梯街有“万里长江第一街”之称,是巴盐古道的起点,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古镇。隔江相望的忠县石宝寨是长江边的“江上明珠”,与西沱古镇同为国家级4A景区。“渝石客1508”轮渡的存在,让“一脚踏两县、一日赏双景”成了现实。

c2ba13baf11b94a8fadcabc04bab5ff9.jpg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陈华安曾创下日均跑20个航次、载客1000人次的纪录。“我今天挑了一箩筐山上打的板栗和一箩筐山上采摘的猕猴桃,坐轮渡到石宝镇赶场,每斤5元,很快销售一空。”家住西沱镇沿江社区的金大哥激动地说,要是没有这个渡船,去对面赶场就不是这么容易的事了,更别说把“山货”变成“俏货”增加收入了。

33年光阴,江风染白了陈华安的头发,却吹不散他对摆渡的执着。岁月在他手上刻下了层层老茧,却磨不掉他对乘客的热忱。

31200c8a4e8d66084fc7a30b4472b232.jpg

“跟长江打交道一辈子,早就分不开了。只要群众还需要,我就会一直坚守。”在陈华安眼里,他的渡船,是交通工具,更是情感的载体——载着菜农的希望,载着游子的思念,也载着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在长江水面上划出了一道又一道温暖的航迹。

长江奔流不息,渡口人来人往。陈华安用执着与情怀,诠释了“责任”与“传承”的重量;用坚守与热爱,书写了一段跨越长江的“摆渡情”。这情,连着江与岸,更连着菜农与游客的需求;这情,像长江水一样绵长,在岁月里流淌,在时光中沉淀,成为一江两岸最动人的风景。

(  作者:胡倩 隆太良 编辑 何小敏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的所有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或经授权使用重庆广电集团(集团)各频道节目,版权及相关权利属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掌上重庆移动终端未标有“来源: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重庆手机台”或其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权利人与重庆网络广播电视台(视界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本网将依法处理。本网联系电话:6717586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入口

重庆手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