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我妈无微不至的照顾,我根本撑不到今天……”在沙子镇卧龙村银光组一间略显陈旧的农家小屋里,51岁的罗贤安躺在铺着干净被褥的沙发上,说起母亲蒋官树,声音里满是哽咽,浑浊的泪水顺着眼角滑落,浸湿了枕巾。

而此刻,79岁的蒋官树正佝偻着身子,小心翼翼地为他修剪指甲,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对儿子的疼惜。正是她多年来,用坚强的身躯,扛起了生活的重压,书写着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
壮年遭疾陷绝境,家庭骤临风雨寒
时光倒回10多年前,那时的罗贤安还是家里的顶梁柱。正值壮年的他,不仅要承担家里的农活,还要照顾日渐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孩子,日子虽不富裕,却也充满奔头。
一年秋天,罗贤安在采收烤烟时,背着百余斤重的烟叶,在途经一个水沟时,因路面潮湿,他脚下一滑,整个人重重摔在地上,背的烟叶压下来,膝盖和腰部传来一阵钻心的疼痛。

“当时疼得站不起来,可看着散落在地上的烟叶,想着这是一家人的指望,就咬着牙爬起来,把烟叶一片一片收集起来,再慢慢背回了家。”罗贤安回忆道。
回到家后,罗贤安休息了两天,便又带着劳动工具下了地。那时,他以为,只是普通的扭伤,忍忍就过去了,却没料到,这场意外竟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随着时间推移,罗贤安的膝盖和腰痛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走路也越来越吃力。他强撑着干活,坚持到了2014年,在家人搀扶下,他来到县人民医院检查,才知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为了他治病,家里花光了所有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钱,可病情却丝毫没有好转。
屋漏偏逢连夜雨,早在几年前,罗贤安的父亲就已去世,看到眼前的情景,其妻离家而去,家里只剩下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以及终身残疾的他。
看着儿子整天精神萎靡不振,蒋官树老人默默地擦干眼泪,握紧着儿子的手说:“别怕,有妈在,妈会照顾你。”从此,白发亲娘当起了黑发儿子的“拐杖”,每天无微不至照顾着儿子的生活起居。
慈母晨昏勤照料,病榻时光情暖长
2020年,罗贤安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双脚膝盖肿胀、双手手指弯曲,彻底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连翻身都需要人帮忙,被评定为肢体一级残疾。
天还未亮,卧龙村的大多数人家还在沉睡,蒋官树老人家里的灯就已经亮了起来。她穿衣起床后,先是轻手轻脚地走进儿子的房间,伸手摸了摸罗贤安的额头,确认他没有发烧,然后才转身走向厨房。

烧火、加水、淘米、炒菜……蒋官树老人一系列动作熟练而麻利。尽管年岁已高,手脚不如从前灵活,但为了让儿子能按时吃上热乎的早餐,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每天都坚持早起。
为儿子漱口、洗脸、喂早餐、喂开水……整个过程下来,老人的额头上已经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她却顾不上擦,又忙着收拾碗筷,清洗儿子换下的床单,忙碌完了之后,再到菜园地里种植庄稼和蔬菜。
到了晚上,蒋官树老人更是不敢早睡和熟睡,夜里经常起来为儿子翻身、喝水。时常忍着刺鼻的臭味,为儿子接屎接尿、清洗马桶,经常被熏得呕吐。
但是,走进罗贤安躺的房间,屋内却收拾得井井有条,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地面清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丝毫异味。
“我妈每天都要把屋子打扫好几遍,床单是脏了就换,从不让我受一点委屈。”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罗贤安心里既愧疚又心疼。
其实,蒋官树老人常年的劳累,早已让她的身体不堪重负。她患有高血压、头痛病,每年都要去医院住一次院,可即便如此,她也从未想过放弃照顾儿子。
在蒋官树老人住院的时候,她的儿子和儿媳都会过来帮忙照顾罗贤安,但只要老人身体稍微好转,就会立刻出院回家,亲手照顾儿子。
母爱坚韧动乡邻,暖心帮扶渡难关
“蒋大妈太不容易了,辛苦照顾儿子,还要种庄稼,换做别人,早就支撑不下去了。”蒋官树老人十年如一日照顾病残疾儿子的事迹,在卧龙村早已传开。提起这位年近八旬的母亲,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 。

“老人年纪那么大,还要照顾瘫痪的儿子,家里却收拾得干干净净,那种对生活的韧劲特别让人佩服。”卧龙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柳在走访这个特殊家庭时,被眼前的场景深深打动。
罗贤安病残以来,卧龙村“两委”了解到这个家庭的情况后,将罗贤安纳入低保待遇、赠送烤火煤炭、棉被、生活物资,维修住房……竭尽全力进行帮扶,缓解了这个家庭的生活压力。
“现在党的政策好,村里的人也很热心,我们娘俩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面对社会的关心和帮助,蒋官树老人的脸上露出了亲切的笑容。
虽然生活依旧清苦,照顾儿子的担子依旧沉重,但蒋官树老人从未想过放弃。“只要我还能动一天,就会好好照顾贤安一天。”这是老人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她对儿子最坚定的承诺。
这份跨越十年的母爱,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地坚守中,书写出最动人的亲情篇章,温暖着整个卧龙村,也感动着每一个听闻这个故事的人。

